管理 Management > 行銷公關
feature picture
Austin Guevara via Pexels

不是翻舊帳,也不是戳破人設…MeToo 背後真正的意涵: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

張裕昌
2023-06-26
張裕昌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最近 MeToo 事件席捲各大媒體版面,從 5 月底第一個事件爆發到現在,已經歷經快一個月的時間,這 20 幾天裡,許多名人的人設大翻車,看得許多人目瞪口呆。

但同一時間,這麼密集的舊事重提,也讓一部分的人感到困惑。最近我跟一些朋友聊到這些事情時,開始慢慢聽到類似像「不知道這些爆料到底是真實事件或是創作文?」又或是「這些事為什麼之前都不講?」「為什麼要赴約?」甚至有人開始議論當事人的行為,應屬性騷擾還是性侵害。

尤其當以上幾個疑問,竟出自於女性友人的觀點時,我就更加憂心,到底 身為旁觀者的我們,是否理解當事人在事發當下,那種疑惑、自我懷疑、不敢說或不能說的恐懼與壓力?又或者,我們只是站在戲棚底下吃雞排、喝紅茶的旁觀者,對這些深沉的指控卻沒有同理心?

延伸閱讀:遇到職場性騷擾怎麼辦?律師:一套蒐證、舉證策略,保障自己的權益

MeToo 運動不是一場戲,而是受害者傷痛的冰山一角

在這一波 MeToo 事件中,我認為 身為旁觀者的我們,最重要的是至少要用理性的態度,去思考、同理為什麼這些受害者會在隱忍這麼多年之後,才願意開口說出他們內心的傷痛。

先來說說性侵害與性騷擾之間,是否有必要區隔出程度的不同。兩者的差異對檢調機關與法官來說,確實有區分的必要,畢竟這涉及到行為與相對罰則比例的問題。但對受害者來說,無論是哪一種行為,都是在違背其自由意志下所造成的生心理傷害,我們旁觀者去探究當事人犯行的程度差異,除了為加害者找尋一條可能的開脫之路外,還有什麼意義?

再說,受害者事發當下大多年輕、沒有什麼社經地位,也沒有太多人願意傾聽他們說的話,無論是性騷擾或性侵害,都是在一種身分、權勢、體力等各方面不對等的情況下,自以為強勢者對相對弱勢者所施加的壓迫行為,也因此多數加害者認為,沒有人敢對自己的言行要求負起相對應的責任。而當這些事件發生時,多數受害者只能困惑地以為,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事?不然這些事情為什麼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也因此,他們當下不敢說,也不知道該跟誰說,重點是,他們害怕再因為同一件事受到二次或更多次的傷害。但當有人願意挺身而出,說出他們內心的傷痛時,這些曾經的受害者發現,終於出現一個契機,可以把自己痛苦的親身經歷陳述出來,並且可以被正視。雖然事件如排山倒海般的爆發,讓人眼花撩亂甚至開始產生疑惑,但身為旁觀者的我們,即使無法感同身受,至少 不要再用懷疑的眼光檢討受害者的諸多「為什麼」。

台版 MeToo 的最佳註腳: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

拜《人選之人 — 造浪者》這部紅透半邊天的台劇所賜,「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這句話為 MeToo 台灣版下了一個最好的註腳。曾經被傷害過的各位,真的不要就這樣算了,即使被說成是翻舊帳或毀人於一旦,但過去自己曾經背負著那麼難以啟齒的苦痛,又有人曾經疼惜、憐憫或理解過?

延伸閱讀:《人選之人》的管理啟示:沒有部屬亮眼、躲在幕後的主管,為何是團隊裡的關鍵人物?

只是我也要奉勸某些想要藉這個勢頭炒作議題的人:「沒有人帶得動風向。」要趁亂報私仇的人,終究也會被放大檢視自己曾經有過的一言一行。特別是還有人亂用 MeToo 扯些無關的話題、蹭自己粉絲團的流量,那真是最不明智的舉動。

MeToo 背後真正的意涵是讓曾經做錯事的人,出面向受害者道歉、為過去的錯誤負責,也讓受害者至少有機會可以說出親身經歷,釋放曾經備受壓抑的自己。 但整件事真正的關鍵點,還是在所有人對於受害者的同理心,而不是拋出更多問號,再次傷害他們。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