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後,日本餐飲業者紛紛期待雨過天晴後新一波的消費浪潮,但今(2023)年剛開始,不少日本大型迴轉壽司的業績卻跟他們的業態名一樣,出現大「迴轉」。從大型業者近期公布的財報來看,迴轉壽司一哥、日本壽司郎品牌的持有公司「Food & Life Companies」2023 上半年營業利益為 52 億日幣(約新台幣 11.5 億),跟 2022 年相比少 45%,如果只看日本的店鋪狀況更不樂觀,營業利益跟去年比幾乎腰斬,少了 54%。
另一家店鋪數也超過 500 家連鎖壽司品牌藏壽司(くら寿司)2023 上半年營業利益更慘烈。2022 年營業利益還勉強有 3 億日幣(約新台幣 0.6 億)的獲利,但 2023 上半年大迴轉,變成虧損 11 億日幣(約新台幣 2.4 億)。
迴轉壽司在這幾年可是日本外食產業的模範生,怎麼會在一年內出現如此大的業績變化?
褪去產業模範生光環!壽司郎、藏壽司業績超慘烈,迴轉壽司產業到底怎麼了?
這其實跟「外食テロ」有關。「外食テロ」的翻譯有點難,但大致指的是「在餐廳惡作劇的顧客」。從 1 月轟動到海外的日本壽司郎「舔醬油事件」開始,3 月日本藏壽司也發生類似對轉盤上食物惡作劇的事件,這些惡作劇影片透過網路大量擴散後,影響到原本想到店消費顧客的信心。
雖然店鋪端也做加強巡視、更高規格的消毒及客席餐具瓶罐等的更換管理,但短時間內還是很難回歸到之前跟消費者的信賴關係。為了讓顧客徹底了解業者的決心,某些日本大型迴轉壽司業者使出最後的一招:不再讓裝有食物的盤子在軌道上迴轉,改成點餐後「直送」,把壽司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上。
這個改變看起來減少了惡作劇的發生機率,但卻同時消弱了迴轉壽司在業態設計上原有的強項。其實迴轉壽司在某個角度上來說,增強了一般人到壽司店的安全感。
視覺上的安心感:決定餐點前,就能看到料理「實際」的樣子、降低消費門檻
在連鎖迴轉壽司品牌出現前,大部分壽司店菜單都只有文字描述,特別是壽司這種職人氣氛重的業態,要每家店都出現產品照片或模型更不容易,顧客是很難把實際產品外觀跟文字說明連接起來的。
回想一下,你是否也有類似經驗:到不熟悉的餐廳用餐時,看到隔壁桌上了一道看起來賞心悅目的料理,詢問餐廳人員隔壁桌點的是什麽,後來也叫同樣料理來吃的經驗?
迴轉壽司其中的一個特色就是有類似的機制:在決定餐點前,就能看到產品實體模樣從自己的桌邊流過。這讓對壽司不熟悉的顧客,也能瞭解產品長什麽樣子,不用再擔心所點的產品跟想像不一樣。透過實際產品在軌道上的迴轉機制,以視覺提供顧客安心感,大幅降低壽司產業對一般消費者的門檻。
預算上的安心感:一眼能靠盤子顏色抓預算,避免口袋不夠深、也提高加點機率
雖然大部分壽司店會把價格寫在菜單上,只要按菜單上的價格點餐,不太會出現預算超表的情況,但跟其他餐飲業態相比,壽司一餐吃下來,餐桌上的碗盤數可是相對多的,如果這些碗盤的售價不同,且售價的高低又有大落差時,點餐時如果不先好好計算,除非口袋裝了足夠的錢,否則心理上是會有壓力的。
而迴轉壽司的另一個安心感,就是用盤子顔色來決定價格的機制,產品從軌道流過,只要看盤子的顔色,就可以很快分辨每盤的價錢,再決定要不要出手。消費者在控制預算上是比較容易的,由於也是自己動手拿盤子,配合口袋還剩下多少錢,要追加點餐的機會也比較高。
而當迴轉壽司不再迴轉後,上述提到的視覺、預算上的安心感,就很難再跟之前一樣。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原本滿滿在迴轉軌道上的壽司盤變成光溜溜的軌道,娛樂感更少了不少。
迴轉壽司會之後都不再擺商品在軌道上嗎?很期待裝滿魚蝦的壽司盤快點回到軌道,恢復到之前熱鬧又有活力的迴轉壽司產業。
(本文由 商社男的外食迷宮 授權刊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