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織想要永續發展,不能只聽主管的意見!發現決策有問題,部屬該如何回應?



曾經碰過一個高階主管,莫名其妙叫我把損益表分拆到十多個單位,同時叫我列出 10 年的損益數字,然後交叉分析,我愈做愈不順,主因卡在歷史數字並沒有標註單位別,需耗時從原始單據裡分拆到十多個單位、各單位在 10 年間歷經分拆或合併、共同費用太多,需逐一檢視該如何合理分攤。
我無法理解,做出這麼多歷史損益表,能有多大貢獻,我洋洋灑灑發了一封寫著「⋯⋯將帥無能,累死三軍⋯⋯」的 email 給主管,主管一氣之下,隔天居然說我不適任,準備要炒我魷魚。
事後想想,如果當時我虛心去找他給我「為何而做」的理由;當我卡關時直接找他溝通,調整報表的區間、格式及數據,或許可以不用這麼費工,同時也可避免衝突。
將帥再有才能,也需要下屬輔助
這個情況讓我想到,之前遇過一個有戰功的專案負責人,滿腔抱負,他所帶領的團隊,多是領域的老手,他極力想做些創舉,發展出大膽的超高門檻獨家專案銷售策略,投了一大堆人力,人仰馬翻不說,還花了一大堆錢,最終慘賠收場。
事後檢討時,我問這些老手,「你們認同專案負責人的策略嗎?依你們過去的經驗,這個策略行得通嗎?」其中一個人回我:「我有想到這個策略太過理想,但他很堅持,我就不得罪他了。」我又問,「你們業務打滾 20 多年,曾經拿過單筆這麼高門檻的業績嗎?當你每每碰壁時,你怎麼不回頭提議調整策略啊?」另一個人回我:「職場倫理,我尊重公司指派的專案負責人,接受任務。」我總還奢望資深同仁發現不對勁時,願意出聲,或許就可避免慘賠。
我也曾經碰過一位 CEO,廣結人緣,只要一聽到友人公司有不錯的東西,就要求硬往自家公司裡塞。有天會議上,該 CEO 又提出一個知名連鎖餐廳剛上線的 ERP 系統,口頭描述這系統完美到無所不能。被指派這項計畫的財會主管,認真做出專業分析,從開銷端、功能端、使用端,與現有財會系統比較分析,雖然結論是不必轉換,但他願意和 CEO 細細分享,不僅最後 CEO 買單,避開了勞民傷財的系統導入災難,最難能可貴的是,後續在客服系統選商的時候,我居然發現,該 CEO 及財會主管的功力加碼,默契也大增,應該是之前的練兵有成。
部屬和主管一起練兵,互相學習才能打勝仗
實務上,完全無能的將帥,並不常見,將帥之所以能成為將帥,主管之所以能成為主管,雖未必是全才,但定有他的長才。坦白說,依企業經營環境日新月異的情況來說,要成為全才,難也。不過,為了應付詭譎多變的市場競爭,透過將帥和三軍、主管和部屬一起練兵,彼此輔佐打團體戰,互相學習長進,才有機會當常勝軍。
職場裡,一般例行的事務,聽從主管指示,大多不會錯,但碰到摸石頭過河的專案,因為沒有人知道到底做、還是不做是對的,到底該大步走、還是碎步前進,有太多不可控的內外在因素,將帥或是主管根本沒法神算。
此時,三軍萬萬不能盲從將帥,部屬萬萬不能盲從主管,說得細緻些,每個人的敏感度搭配專業判斷,變得重要,覺得異常時,無論主管或部屬,都要主動開口反應,集結眾識,及時確認或調整步伐,以免方向走偏做白工。
勇敢說 No,絕不是為反對而反對,更不是要把事情往外推,而是大家對焦,凝聚共識,決定要不要、要怎麼繼續走下去,當一群人都有執行的信心時,除了可降低個人誤判的機率,也可增加專案成功的機會。
如前述的案例,勇敢說不,可能丟了飯碗,可能得罪別人,但換句話說,也可能凸顯專業能力。試想,無論職級高低,如果每天上班,只是盲從,一個人或跟著一群人如陀螺般空轉,更別談成就感,豈不是浪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