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應如何處理不同部門互搶生意?專家:比起訂定規矩、畫分業務範圍,這件事情更重要!



日前與友人閒聊,他創辦的公司,各單位經營的項目,簡單區分為標準化產品及客製化服務,各單位均配置業務團隊,由於新單位多是從老單位衍生出來,主營項目雖有差異,但附屬項目難免相似。為了爭取大筆訂單,老闆鼓勵客製化產品及服務組合,各單位業務可自行跨售,也可聯合提案。老闆盤算著,只要先把單子搶回來,自家人關起門來,單位拆分業績應好解決。這聯合作戰策略,原本打著公司業績及員工獎金雙贏的如意算盤,但事與願違。
聯合提案是彼此助攻,或內鬥搶客、勞逸不均?
A 單位的業務甲,為了要向其現有客戶提案大單,誠摯邀請 B 單位的超業乙出馬助攻,希望聯合提案後一舉拿下。過了幾個星期,傳來 B 單位成功接單的捷報,驚訝的是,客戶將大筆的預算購買了 B 單位的產品及服務,傳到甲的耳朵裡,就像自己傻到把業績拱手讓人。甲的主管對於乙踩線,忿忿不平,要老闆主持公道。
我立馬蹦出「甲活該,自己的客戶自己要抱好,更何況這是甲的老客戶。」我推估,乙肯定在聯合提案後,在客戶身上下足功夫,讓客戶相信乙可以一條鞭囊括 A、B 單位的產品暨服務,當乙用心將客戶的預算導向自己單位時,甲自然就被邊緣化了。
又有一回,C 單位的大業務丙,本就大單不少,現在也可以銷售 D 單位的客製化服務,搭配到 D 單位的丁業務,提案變得更豐富,客戶當然買單。合作幾次之後,當丙漸漸熟悉丁的各項企畫及成本結構,丙分拆給丁的業績及工作,盡是些薄利及苦力,丁敢怒不敢言,所以丁的主管找老闆吐苦水抱怨丙。
我說,「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丙握有業績,有錢就是老大,如果丁覺得委屈,大可不要接,把時間用在去找更優渥且更輕鬆的業績。」我心裡想著,等丙壓榨到找不到發包對象時,自然就會回頭多分些業績給丁。
畫分管區、輪調、拆帳業務規則各有優缺
業務端本有些基本規則,為了避免業務彼此踩線,通常會劃分管區,但實務上,難免出現業務占著茅坑(肥沃管區)不拉屎,難說是業務努力不夠,還是耕耘不善?
所以,又出現了輪調的規則,但實務上,難免又出現客戶和新的業務窗口不投緣導致掉業績。再來,劃分管區也是大學問,現在的大型客戶多是集團式經營,旗下有多家公司、多項產品、多個品牌、橫跨多個產業,管區的劃分採公司別的統一編號、產品別的品名、品牌別的 Logo、還是主計處或是稅局訂的產業別,怎麼分,都有優缺,實難擺平。
外加業務的天性,不外乎愛錢、搶錢,嗅到有錢味的客戶,肯定立馬撲上,而這天性,是最珍貴也是最難搞的。我曾遇過一個業務,任職第一天一大早,就發電郵公告周知,圈了一堆從未和任職公司有過交易的客戶,宣稱這些都是他的管區客戶,我心底默默讚許這業務的狼性,沒想到,其他業務群起反之。最後,主管建立起雲端表單,規則是必須明列電訪客戶的時間及具體聯繫對象的全名及職銜後,才能圈為管區客戶,又訂了附加規則,如果一段時間沒有成交,其他業務均可自行聯繫。
再來,聯合提案的業績分拆,涉及內部計價,如果跨售的是標準化產品,因有既定的市場訂價及通路折扣,還算有分拆標準,但若販售的涉及客製化服務,每單需求不同,萬一服務又包含了企畫新點子,就更沒有行情價了。
單位內,踩線難免,更何況是跨單位。縱使公司對各單位訂下大的整體規則,單位內訂下小的部門規則,終究沒法完全公平,為了讓業務發揮,小地方略嫌不公平,應該也無大礙。
話說回來,業務不妨換個角度,與其在內部錙銖必較搶業績,或許一時賺到業務獎金,但看在老闆的眼裡,未必加分,有本事,應該挑戰外面的敵人,攻下江山,為自己圈起更大的肥沃管區,讓老闆和同事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