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段時間,某半導體大廠老闆說出:「日本某地交通狀況比竹北還爛呢」以及「不會跟某公司做鄰居」這樣的發言。媒體會因為這樣的發言,寫報導寫得很開心,但這些發言對企業來說,有任何幫助,或真的有必要嗎?
媒體最喜歡率直的企業高管評論時事
在我服務的客戶當中,不乏企業高階主管喜歡針對時事加以針砭一番。一般來說,媒體也喜歡這些高階主管們多談時事,因為對媒體來說,他們除了有一條現成的新聞在手之外,還可以拿著這些高階經理人的說法,去詢問政府相關單位,對企業這樣的評論看法如何,馬上就有第二條新聞入袋。
如果在這樣來回的詢問當中發現了有任何政府與民間矛盾的地方,媒體又可以針對這些矛盾點加以闡述,於是乎馬上可以再衍伸出更多的新聞,甚至是爆點,何樂而不為?
只是變成新聞爆點也就算了,萬一因此而引發任何爭論,對該企業來說,或許就是得不償失了。
公開議論時事的最低守則:不要評論主管機關
身為顧問的我們,常會委婉的跟客戶說明,如果可以的話,對外發言時,千萬不要評論主管機關;有任何對主管機關的想法或建言,寧可找到適當的管道,在不公開的情況下,與主管機關好好溝通。
原因無他:民不與官鬥。就這麼清楚簡單的道理。今天企業開門做生意,有許多地方都需要政府單位的協助,你對政府的政策說了歌功頌德的話,大眾不會看不出來你的用意是什麼,但對企業的經營實質幫助會有多少,卻無從得知。但說了不中聽的話,萬一真的得罪了相關單位,最低限度的風險是得不到對方協助,尤有甚者是碰到的查水表的情況,那真的就是叫天天不應了。
跟主管機關對槓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前兩年有一個行動支付業者,為了賭一口氣,就直接在媒體上向主管機關叫陣,甚至還隆重的開了一場動員許多員工的記者會。先不論這個叫陣最後誰輸誰贏,但該業者真的能透過媒體的報導,向消費者清楚說明他們委屈的地方嗎?
恐怕不行,畢竟媒體之後抽絲剝繭政府單位提供的相關資訊,又找出業者許多具爭議性的問題點,對看熱鬧的人來說,兩邊吵成一團好不熱鬧,但對看門道的人來說,難免會皺眉想:一件單純的事情,怎麼會被放大並模糊了焦點。
公關就是必須做到對外得體的發言
說到底,公關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以企業的角度,對外說出得體、並對企業的正面形象有幫助的事情。有些企業高階主管可能會認為率真的對外發表談話就是自己個性的展現,但殊不知有時這些發言從長遠的角度看,或許已經為自己埋下一些此時此刻未看到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