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品牌調查權威機構 Brand Finance,長期對全球企業進行「品牌價值」的評比,其 2023 年公布的最有價值 500 大品牌(Brand Finance Global 500)中,前十大多數是我們已經耳熟能詳的全球知名企業,例如:亞馬遜(Amazon)、蘋果(Apple)、谷歌(Google)、微軟(Microsoft)、三星(Samsung)、威訊(Verizon)、特斯拉(Tesla)、抖音(TikTok)等,而台灣的企業僅有護國神山台積電(TSMC)能夠勉強擠進前 100 大,而能夠擠進 500 大品牌的也只有富邦銀行、中華電信兩家企業而已。
許多人或許會直觀地覺得這是因為受限於台灣市場太小,所以沒有足夠的內需市場能孕育出夠規模的品牌,而這或許也是多數企業內心的疑慮。
但若從另一個角度檢視這個問題,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全球領先的企業品牌中,有許多將台灣企業視為他們拓展全球市場的重要夥伴,不僅是我們過去所熟知的代工角色而已,許多關鍵的研究及設計工作、甚至技術都來自於台灣企業。
台灣企業有許多實力雄厚的隱形冠軍,卻鮮少關注品牌價值
無論是在電子產品製造、半導體工業、機密機械、軟體開發等領域,台灣企業的產品品質、生產技術、產能規模等早已具備領先全球的企圖心和能力,甚至台灣許多的隱形冠軍企業早已經是全球的 No.1 了。但為什麼台灣企業在品牌價值上卻未能表現得特別突出呢?核心的問題在於:多數企業對於企業品牌價值的認知層次亟待強化與提升。
也許對於多數企業的經理人和員工而言,企業是否有較高的品牌價值並非大家最關心的事情,公司有更高的營收、獲利或許還比較實際些,因為很多人會誤以為企業的品牌就等同於公司的知名度,而要擁有知名度就是要投入更多的廣告費及公關活動。但這只是增加費用和提高成本而已,尤其對於提供「非消費性產品或服務」的 B2B 企業,品牌知名度更像是非必要的投資。
很常見的問題就是:老闆會要求行銷活動要評估與追蹤實質效益,例如:帶來多少商業機會(sales leads)、締結了多少實際交易(real order)、產生多少營業收入(business revenue)等等,而其中最難列入其中的就是「品牌效益」(brand contributions),因為這是需要長期累積、卻又最難直接連結到實質銷售成果的評估項目,因此最終多數不會列入考慮。
評估品牌價值時,該有哪些構面?
企業的品牌價值評估,雖然有許多不同的研究學說與方法,但最基本的構成要件可以包括下列三個面向:
一、獲利能力
若是沒有良好的獲利能力,品牌價值絕對不可能會好。多數品牌價值都是以企業的淨利為根本,或是加入營業收入及利潤率來做權重計算,當年度的實際利潤、長期獲利狀況、及未來的獲利預測,都可以列入計算的範圍。
二、品牌強度
品牌強度包括品牌的歷史、知名度、忠誠度、市場地位、擴張能力、行業性質、外部支持、品牌管理等因素,簡單來說,就是品牌在顧客心中的抽象印象及選擇的優先順序,無論是否曾經是品牌的顧客,當有需求時,會將其作為首選,就是強度最高的品牌。
三、品牌投資
品牌投資包括創新程度、產品及服務品質、品牌形象及廣告投入、價格、銷售通路等等,具體來說,就是顧客接觸品牌時的實際體驗。而讓顧客使用產品或接觸到品牌相關的資訊時,能累積其「品牌強度」的投入與活動,就是「品牌投資」。
品牌價值關乎所有「利益關係人」,是企業永續經營的象徵
從前述形成品牌價值的三個構面,可以了解到品牌價值並非僅只是品牌的知名度而已,當顧客會指定特定品牌、或願意為特定品牌付出較高的價格,也就代表著該企業以「品牌價值」取得了市場份額以及定價權。換句話說,品牌價值的真正內涵是一個企業能否永續經營的觀察指標。
而一間企業能否永續經營,不僅要能夠獲利,還要能夠長期穩定地為所有「利益關係人」(stakeholders)帶來收益,因此顧客、股東、員工、供應商等的實質利益,甚至是企業的社會責任,都包括在品牌價值的經營範圍之中。
所以企業經理人應該避免只看短期的利潤及經營績效,應從產品與服務、研發及創新、顧客忠誠度與認同感等經營策略逐步建立品牌價值。就像是一個人要先重視自己的信譽,才能夠得到別人的信任一樣,企業也應該重視自己在所有「利益關係人」心目中的信用與觀感,因為唯有顧客持續的支持,以及股東、員工、供應商的共同努力,企業才有可能持續成長、基業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