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句俗語是「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大致的意思是,要多方聽取意見才能辨明是非得失,若只聽一方的意見,則容易愚昧不明。不過,這句話沒講出來的是,感覺是「矛盾的資訊」要怎麼聽?
主管聽不到真話?一件事有3種說法,誰講的才是對的?
朋友的主管最近就發生了一件事。主管在會議上看專案負責人A報告進度,主管只想確認是否所有子項目都有人做,事後他注意到A將其中一個小項目交給了B,但這個項目本來是C負責。
主管問了C,「怎麼不是你跟進」。C表示不曉得,自己也是被分配後才知道,原因好像是B想換工作了。
剛好主管要跟A開會,於是問A:「那個某項目之前不是C負責的嗎?為什麼給了B?」A說,是因為C不想再做了,才分給B的。
後來B跟主管提到這個項目的進度時,忍不住說,為什麼這個項目要給自己?主管問:「不是你想做的嗎?」B說:我不想做啊,但就分給我了。
在這個故事中,三個人對同一件事給出了不同的說法:
C:他沒有主動放棄,只是「被」分配走了。
A:因為C不想做,所以改由B接手。
B:他並不主動想做,只是接下了分配的工作。
如果你是主管,你會相信誰的說法,誰講的是真的?如果設定某一個人是真的,就可能要預設某一個人是假的?
認清資訊都是片面的,然後練就成為柯南的能力:真相往往「不止一個」
身為主管,光靠經驗與直覺還不夠,還需要一套能幫助你系統化學習、實戰演練的工具。《經理人》推出的「成為傑出主管的第一課」線上課及《新手主管實戰練習範本》模板,結合領導思維與溝通情境,協助新手主管訓練觀察力、判斷力與帶人技巧,讓你在面對資訊不對等、角色衝突時,也能穩定掌握團隊節奏。
主管的立足點,是一定要抱持著「善」的信念,要相信大家都很認真工作,沒有人要故意推工作。
不過現實是,同事在向主管報告的時候,肯定都是「片面」的資訊。所謂的片面,是資訊可能是被美化過的,也能可能直接被「消音」了。也就是說,主管總是未必能拿到所有的訊息,只能推敲他們說出來的,大概不會是對自己不利的。
這位主管交叉比對後的結論是:3 個人講的都是真的。
就C也許不想做,也不會跟主管講,所以就委婉地表達是被分配的。B可能確實想換新工作,但他的第一志願不是這個項目,這是次選或是 3 選。A也許知道B和C的想法,加上他自己的想法,所以做出了這個安排。
在這樣的情況下,主管如何做到兼聽則明?這位主管的做法是:從每個人的片面資訊中找出共同的線索,推敲出全貌。但 「兼聽」不只是被動地接收資訊,更需要積極地解讀。主管需要有意識地平衡這些說法,避免過早下結論。
在辦公室中,真相往往不止一個,因為每個人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待事情。作為主管,重要的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從多方說法中,找到能促進團隊合作與目標達成的最佳解法。
反思與建議
主管在面對矛盾資訊時,可以採取以下幾個策略:
- 傾聽並保持中立:不要急於判定某人對或錯,而是試著理解每個人的視角與立場。
- 尋求事實依據:如果可以,嘗試透過數據或其他客觀證據來補充,避免完全依賴口頭資訊。
- 促進溝通:讓不同意見有機會在公開場合被討論,減少誤解與資訊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