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常逛麵包店的人或許都注意到,店內擺放的牛皮紙麵粉袋上,印著的不是熟悉的中文,而是英文或平假名,下方則以日文漢字標示著「日清製粉」(グループ)。日本麵粉的價格往往是台灣數倍以上,究竟有什麼魅力,吸引眾多台灣烘焙業者愛用?
需求量大減、家數雪崩!日本麵粉市場大衰退,傳統製造商被迫轉型自救
事實上,日本麵粉市場早已進入難以逆轉的衰退期。若非在適當時機做出差異化策略,日清製粉便難以達到今日的規模。從日本麵粉市場原料小麥的需求量來看,已從 2012 年的 716 萬噸,減少到 2022 年的 646 萬噸,減少約 10%;日本麵粉製粉公司家數也從 1998 年的 129 家,銳減至 2021 年的 63 家,減少約 50%。
消費量減少導致市場萎縮,麵粉製造商必須設法降低成本,例如投資大型生產設備提高效率、進行業務多角化或提升產品附加價值,才能在競爭中生存。
日清製粉策略一:併購海外廠商,掌握小麥主要出產國
小麥需求量下滑,與人口變化息息相關。日本人口在 2004 年達到 1.27 億高峰後,2024 年已減至 1.23 億,減少 387 萬人,甚至超過台北市人口數。預估到 2050 年將跌破 1 億,僅剩 9,515 萬人,減少 25%。
日清製粉早在 2000 年前便意識到人口下降帶來的潛在影響,開始積極布局海外市場。1989 年,日清製粉收購加拿大麵粉製造廠 Rogers Foods,成為首家進軍海外的日本麵粉企業。之後更於 2012 年收購美國麵粉製造廠 Miller Milling,2019 年收購澳洲麵粉製造廠 Allied Pinnacle。
目前,日清製粉在日本國內麵粉日產能為 8,100 噸,但海外日產能已達到 12,160 噸,超越日本本土 1.5 倍。儘管日本市場持續萎縮,但藉由海外布局,日清製粉得以快速建立進入更大市場的基礎,並結合各國生產的麵粉,提供全球顧客更多元、高附加價值的產品。
此外,被收購的麵粉廠皆位於日清製粉小麥的主要來源國:加拿大、美國和澳洲。在當地擁有麵粉廠,除了彌補日本市場的萎縮,更有助於日清製粉與當地小麥供應商建立緊密關係,掌握世界原料的供應,將觸角延伸至產地第一線。
日清製粉策略二:事業拆分為獨立公司,建構4大主要事業體
面對日本麵粉市場縮小的潛在問題,日清製粉除了在 2000 年前便積極布局海外,也致力發展以麵粉本業為基礎的多領域關聯事業。包括:
- 加工食品事業:生產乾燥義大利麵、預拌粉等,在炸粉市場占有率達到 59%、乾義大利麵市場占有率達到 45%。
- 健康食品事業:生產益生菌等產品,旗下雙歧桿菌屬(ビフィズス益生菌)銷售量已突破 400 萬袋。
- 中食・惣菜事業:為便利商店便當提供米飯、冷凍食品等,在全日本擁有 25 個生產據點,涵蓋米飯、調理麵包、調理麵、配菜等產品。
- 工程顧問事業:憑藉建設工廠、設備運用累積的工廠營運知識,提供工程顧問服務,已簽訂超過 3,000 件顧問業務合約。
這些事業之所以能蓬勃發展,與日清製粉在 2001 年將旗下各事業拆解為獨立公司息息相關。事業體在同公司旗下雖可共享資源,卻也容易受限於公司整體策略,發展受阻。獨立後,各事業體能專注自身發展,更靈活、快速地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
日清製粉策略三:提升研發與創新,提升產品附加價值
除了開拓國外市場和多角化事業,提升產品附加價值也是重要方向。不少製造商致力於開發高附加價值產品,但要做出簡單易懂、又能滿足顧客需求的產品並不容易。
以義大利麵為例,因為經過乾燥和模具擠壓,相較於未經乾燥的拉麵或烏龍麵,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煮熟。一般麵條只需要 3~4 分鐘,即使義大利麵需時兩倍,但對餐廳而言,若製作 15 份義大利麵,每份多花 4 分鐘,出餐時間就會延遲 1 小時。若能縮短烹煮時間,將會是極具吸引力的附加價值。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清製粉開發出斷面類似電風扇的「マ・マー 早ゆでスパゲティ FineFast」義大利麵。透過在麵條表面切割 V 型切口,讓沸水更容易滲透至麵心,加速煮熟。
這個概念於 1986 年首次商品化,當時的麵條只有一個 V 字切口,2011 年進化為 3 個 V 字切口,2022 年發展為 4 個 V 字切口,使烹煮時間較初期縮短一半以上。自 1986 年以來,該款義大利麵已經進行了 6 次升級。這種持續改善產品的精神,在食品產業中實屬少見,也讓顧客對產品產生高度黏著度。
看似衰退的黃昏市場,竟然成為傳統產業轉型的契機。台灣麵粉工廠的產品不斷精進,且與日本同樣面臨少子化的社會結構,或許會追隨日本經驗,發展出更多元化的麵粉事業,創造更高的產業價值。
(本文由 商社男的外食迷宮 授權刊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