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企業現在都面臨著跨境貿易政策造成的動盪環境。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及麥肯錫共同發布的「全球合作風向指標」(Global Cooperation Barometer),各國市場間的合作程度在 2012 至 2020 年間穩定成長,但於 2020~2023 年開始下滑。隨著 2024 年國際局勢波動持續升高,加上近期幾個大國宣布新的關稅與貿易壁壘,全球合作在短期不太可能有所回升。
對於仰賴全球供應鏈、雇用全球員工和服務全球客戶的台灣公司來說,全球合作降溫將帶來既深且遠的影響。簡言之,台灣公司跨境業務的成本和風險都將提高。
在此艱困環境下,台灣公司必須重新思考協調合作的模式,包括供應商關係、客戶關係、夥伴關係及企業合資、經銷協議以及併購等。企業如果想要在這段波詭雲譎的時期維持韌性並且掌握新的商機,以下是我們的幾點建議:
首先,採取更靈活的合作方式。 企業應該尋求更靈活方式和海外夥伴合作。台灣公司通常投入大量的時間和海外夥伴建立正式的合作結構,例如建立合資公司時需要針對雙方的角色、責任和所有權進行多輪談判。如今的市場環境步調快速,企業已沒有這樣的時間餘裕。相反的,企業應該要簡化合作的方式,迅速就誰要賣什麼產品、以及利潤如何分配達成共識。等雙方確認這樣的合作關係可行之後,再花時間討論如何擴大合作。
海外子公司應超越「台灣分支」角色,朝「有台灣股東的本地公司」邁進
其次,活用海外子公司。 過去企業傾向透過海外子公司達到優化稅務、現金流和法規遵循的目的。如今光是這樣還不夠。幾個經濟大國最近公布的跨境貿易政策已偏向整個供應鏈的全面本地化。海外子公司不能只是法律或營運上的實體,而是必須被在當地視為是真正的在地公司。這表示海外子公司必須要有在地布局、招募在地人才、並由在地高階主管做出關鍵決策。
過去 15 年來台灣業者的製造足跡遍布美國、墨西哥、泰國與越南等市場,這十分合情合理。但是這些企業在當地大多仍被視為是「台灣公司的海外分支」。然而這樣的認知未來將不再是對的。未來這些企業應以被視為「有台灣股東的本地公司」為目標。
為了加強本地化,台灣企業不只必須重新思考海外子公司的法律結構,連治理和報告結構都應做調整。更重要的是,台灣企業要招募當地人才。已經有無數實例說明,就算台灣企業能以更優惠的價格提供相同或更高品質的產品,美國客戶仍會向美國企業購買產品。
隨海外開展業務的成本提高,購併可立即取得產品與銷售管道
第三,運用購併(M&A)拓建海外市場。 隨著跨境貿易的成本愈加高昂,透過購併進軍海外市場可能成為更有吸引力且風險較低的方法。購併在異國具備實績的公司,可立即取得其在該國製造並銷售產品的資源與管道,運用其成熟的資產與具有實戰經驗的當地人才。
最出色的公司也需要花至少 2 年的時間,在新市場擴大銷售規模並建立起工程營運作業,因此購併手法有助於大幅縮短上市時間,尤其是在情勢波動劇烈且瞬息萬變的時期。台灣公司可能會發現未來要取得跨境購併案的核准會越來越困難,應開始做相關規畫。最近的趨勢發展使得台灣公司要在海外開展業務的成本變得更加高昂。而且該成本在可預見的未來,很可能會繼續增加。
雖然上述策略不會降低海外經商的成本,但能夠加快速度、降低風險。在現今千變萬化的商業環境下,公司必須應變才能維持競爭力與韌性。透過採用靈活的合作方式、策略性運用當地成熟的公司並且有系統的尋找購併機會,台灣公司能夠更好的應對在全球市場中打造深厚當地布局的複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