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專利師,曾任台灣上市公司法務主管、英國顧問公司產業分析師。在智財領域有十多年經驗,對專利、商標、著作權、營業秘密皆有涉獵,擅長以商業角度分析企業的智財管理。喜愛鑽研各個新興科技領域,如 AI、區塊鏈等,並思考科技與人文的緊密連結。台灣大學植病所碩士、倫敦大學智財管理碩士。
傳統上著作權法是以「人類的創作」為核心,使得只有人類可以成為作品的「作者」,那麼用 AI 生成的文案、圖片、音樂,受著作權保護嗎?
2024年勞動部使用AI生成照片用於文宣,引發大眾不滿,要求政府應明確標示由AI創作。雖然AI帶來許多便利,但也會導致信任危機,企業與公部門不可不慎。
本文探討AI生成內容的三大檢查重點,避免幻覺影響、識別AI文風、檢查圖片錯誤。企業需建立健康的AI使用文化,鼓勵公開交流,確保內容準確可靠。
許多生成式 AI 教學著重於如何下出「好的」提示詞,來獲得高品質的生成內容。然而這些教學往往忽略了內容可能侵權的疑慮。如何避開風險?下提示詞就要注意。
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或許暫時還難以自建AI工具,需仰賴外部服務。本文將以「風險管理」的角度,分析企業要如何在這嶄新的工作模式中,保護自己的珍貴資產。
從 AI 工具的使用條款切入,針對用戶規範探討 AI 生成內容的歸屬、使用的權利、現階段的法律風險,以及企業如何在發生爭議時能最大限度維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