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美國「政府效率部」負責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要求全體聯邦雇員回覆一封電郵,並以要點方式報告一周的工作進度。事實上,此做法已經行之有年,許多民營企業早已藉此來精進內部溝通,和檢視員工效能。
工作周報通常會透過內部郵件,發送給所有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讓大家對專案的進度有一致的認知(on the same page)。這樣的做法不僅有助於增進組織的「上下對齊,左右連結」溝通效果,也能夠經由轉發達到資訊流通,最大化跨部門合作的效益。
對員工來說:不論認真與否,工作周報都超難寫!
回想我在前東家寫了 14 年的工作周報,「上周我/我的團隊做了什麼?」、「哪些成就值得分享?」是我在職期間每周日的例行功課。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與體會:
- 若上周太混,周報難寫 ,因為沒什麼進展,內容乏善可陳。
- 若上周積極且充實,周報仍難寫 ,因為每項成果都是亮點,選擇困難。
周報對員工而言是把雙刃劍:它既是對外展示的舞台,可以彰顯你的成就;也是照妖鏡,能顯露你是否有拖延或怠慢。如果上一周的工作進展較為平淡,周報的內容可能顯得空洞乏味,難以打動人。即使工作成果豐碩,周報依然有挑戰,如何選擇吸引眼球的重點,並簡潔明瞭地描述,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項考驗。
主管如何讓工作周報成為管理利器?
從管理者的角度看來,工作周報這項團隊管理工具,不僅是主管與部屬之間重要的溝通方式,也是績效評估的有力佐證。而周報是否能發揮作用,關鍵在於公司文化和主管風格,尤其是主管在紀律要求上的執行力。
主管如果有意在團隊中導入工作周報制度,實務上有幾點必須注意:
- 可以要求同仁在周報裡提到 3 件事:上周工作的亮點(highlight)、低點(lowlight)和下周計劃(the next-week action)。
- 單一周報的內容未必能全面反映員工的工作情況 :可將其與過去 2~3 周的周報進行對比,便能清楚了解員工的表現與工作進度。
- 如果部屬的周報內容乏善可陳,並不一定代表他們懶散 :可能是團隊缺乏清晰的策略和目標,或是工作設計存在問題(例如人員與任務不匹配,或任務不符合員工專長)。
- 對於疑似對工作怠慢或遇到困難的部屬,主管應特別關注他們的周報,並給予回應或指導。
工作周報既適用於任何管理體系,也適用於各種規模的團隊。若主管充分利用周報制度,將能有效節省約 1/3 的團隊溝通時間,提升工作效率。但要特別留意的是,團隊若沒有明確的目標,則不應強行實行周報制度,否則將淪為形式,無法發揮實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