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 Leadership > 績效管理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員工寫的目標,跟你要的不一樣?無法設定「好目標」,問題出在 2 大迷思

王怡淳
2024-06-10
王怡淳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Chris 老師,您講了怎麼寫 O 和 KR,但是 CEO 不滿意很多同事寫的內容,請問您有沒有寫的比較好的模板或者案例庫呀……」

「去年高階上過老師的目標設定 工作坊,稍微有概念。但上半年推行時,往下落到各部門及同仁,出現同仁寫不出來的問題。老師你可以來幫我們再上 4 小時的講座嗎?」

不少企業上了課後,發生這些情形。

只上課,能寫出品質好的目標嗎?

許多企業學習目標設定遇到的瓶頸是認知和期望出現偏差。我舉兩個比較關鍵的點:

延伸閱讀:員工設定好 OKR 目標後,下一步呢?組織沒跟著調整,就只是白忙一場

迷思一:靠講座和上課,就能提升目標品質

我們談目標的品質,包括目標的軀殼和靈魂。目標的設定準則、案例優劣、以及填入表格的方式,這些只是目標的「軀殼」而已,靠上課是可以強化知識。雖然上完課仍有相當比例的學員,沒照準則寫目標,比如忘了 SMART 原則、定性或定量的描述等,但提醒幾次後,不難改善。

但真正重點是「目標的靈魂」,就不是那麼簡單了!這包括目標是否具有「價值」、「挑戰度」?是否符合「上下連結、左右對齊」?這些需要改變「習慣」。更精準的說,是調整「思考習慣」與「執行習慣」。上課方式可以達到這目的?太難了!這時需要內外部顧問教練對部門或個人進行引導諮詢。

恕我直言:經由上課解說,和課後自己練習,相當比例是可以達到「目標軀殼」的目的。但具有品質的「目標靈魂」,台灣和對岸絕大多數的企業學員(包括高階主管),只以上課的方式是達不成的。

目標的軀殼 目標的靈魂
設定準則、案例優劣、填入表格的方式 是否具有價值、挑戰度?是否符合「上下連結、左右對齊」?

迷思二:必須全員都寫目標

許多企業認為要全員寫目標,才是導入 OKR。這真的是很深的迷思。許多 CEO 和 HR 部門反映,同仁寫的目標內容偏於任務、計畫,或是策略、方向。不是太大、不具體;就是太小、太細、沒格局。

我認為要每個同仁寫目標,真沒必要。因為絕大部分是下級「拆解」上級的目標,內容多數是執行過程的細節,但那不是「目標」。真正目標檢核的是「結果」,不是過程中做了什麼。

什麼原因員工使寫不出好的目標?關鍵之一是他們的職責限於過程的執行,對於目標的結果不負「直接」責任,當然寫不出好目標。

延伸閱讀:明明導入OKR,為何卻像KPI?組織、部門目標的關聯,不是「拆解」而是「連結」

寫目標的人,須對目標負「直接」責任!

我們應該鼓勵全員「連結」公司和部門的策略方向,發想目標。學習目標設定初期,我們可以上課和顧問諮詢方式,期望全員寫出一定水準的目標。但過了這階段,真的不用強制全員都寫。原因是有些同仁的意願和能力,還達不到管理層的期望,那就讓他們擔任「純執行」的角色吧!不過哪天,他們願意寫目標了,也必須給予他們機會嘗試。

一個團隊的員工會有「動腦動口(決策)」、「動腦動口 + 動手(決策+執行)」、和「只動手(執行)」等 3 種類別,而對應的績效評估標準和發展出的職位級別也不同。

我們組織團隊運作的終極境界是讓全員「各得其所」。

最後給大家 3 個建議:

  1. 先培養部門主管和內部教練,具有完整深入的目標設定技能,而不是急著全員鋪開。若主管是半吊子、似懂非懂,面對部屬的目標又怎能給予正確的建議和審核?

  2. 上課學到的目標設定,主要是目標的軀殼;說句良心話,若認真看完專業書籍,加上讀書會分享討論,也可達到相同效果。真正能提升目標品質的方法,是帶著問題及寫好的目標,多次與部門主管或內部教練討論、引導、諮詢、修改。

  3. KPI 是拆解思維,OKR 是連結思維。兩者的不同,造就了 KPI 團隊是自上而下(Top down),OKR 團隊是自上而下 + 自下而上(Top down + Bottom up)的組織文化。別低估選用哪種方法(KPI、OKR 或其他)來設定目標,它不僅為了與績效考核產生關聯,更是影響組織文化與氛圍的關鍵!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攝影 / 賀大新

聽到「寫程式」就關上耳朵?AI 時代下的文科生大機會:3招跨過門檻,從庶務中解放、放大專業

2025-08-24 林柏源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職場裡,行銷人常被形容為「萬事通」:從貼文、部落格、簡報、影片到活動執行,樣樣都得一手包辦。尤其在小型團隊,策略與執行往往無法切割,導致專業人員的時間被大量瑣碎事務消耗。

這樣的困境,Webbrain AI 共同創辦人 Sofia 再熟悉不過。儘管最有價值的工作是策略規劃,真正耗掉大部分精力的卻是執行細節。她表示,執行端約占到 60%,策略大約僅有 40% 的時間可用。

但當公司決定「全面導入 AI」時,文科背景出身的她,卻發現了另一種可能:Vibe Coding —— 一種讓非工程師也能用自然語言與 AI 協作,完成自動化流程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不僅解放了工時,也逐步改變了她與團隊的分工模式。

人人都能用 AI 寫程式!把手動瑣事自動化,解放更多時間給人生要事

談到「寫程式」,許多文科背景的朋友可能就關起耳朵、覺得事不關己。但事實是,有一定比例的「重複性」工作,像是資料複製貼上、報表整理,甚至是客製化郵件發送等「行政庶務」,明明能被自動化解決。

許多人即便有心,卻可能力不從心,一是不知從何下手,二是在實際摸索前,就被「感覺好難」的心理門檻拒之門外。

Sofia 坦言,自己也曾經害怕「數學不好、邏輯差」,加上擔心打擾同事,往往讓她不敢嘗試新工具。不過,AI 就像一位永遠不會翻白眼的同事,不管問題多抽象、簡單,AI 都會耐心回答,甚至協助 debug。「面對 AI 可以放心提問,不用擔心被嘲笑,」。

這種安全感,讓她第一次真正感覺自己能更自在地接觸技術世界。心理障礙的解除,是 Vibe Coding 能在文科人才之間快速傳播的關鍵。因為 當挫折感不再成為阻礙,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語言驅動技術,進一步放大自身專業、更解放工作時間時,就更有機會重新聚焦對自己職涯、人生的要事。

Vibe Coding 不難!克服心理門檻的3心法:從生活中「重複的痛」開始

如果想進一步利用 AI 為自己加值、嘗試 Vibe Coding,但還是有些茫然、恐懼,Sophia 分享了她的 3 個心法:

1. 建立認知:AI 不會翻你白眼,不用怕問笨問題

勇敢嘗試,不要害怕,因為 AI 不會對你翻白眼。不需要擔心自己邏輯或數學不好,因為 AI 在這方面的能力比你強,你可以借助它的力量來達成目標。

2. 找到一個想解決的「具體問題」

從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中,一個讓你困擾已久的重複性問題開始。當你解決一個實際問題並看到成果時,那種成就感會推動你繼續學習。

3. 善用「工具箱」思維:建立自己的組合技

不用急著決定使用哪一個工具,只要跟 AI 說你的問題是什麼,它就會給你具體的建議。你可以將不同的 AI 模型視為工具箱中的不同工具,例如有些 AI 擅長生成文字,有些則擅長寫程式。重要的是,找到最適合你工作需求的工具組合,而不是死守一個工具。

Sophia 指出,擁有工具箱思維讓減少對技術人員的依賴,先自己嘗試完成初版,再與工程師協作完成更完整的版本。遇到無法解決或較複雜的狀況時,再由人類同事出手補強。這種「先 AI、後人工補強」的模式,大幅提高了效率,也讓團隊資源分配更合理。

《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微型線上課 裡,Sofia 會帶著你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工具箱:

  • 學會怎麼描述需求,挑對 AI 模型來產出成果
  • 學會用 Google Apps Script、各種小模組,把工作瑣事自動化
  • 實作成果可應用在職場中,包括團購表單、名片掃描小幫手、互動提案網站、導購產品頁面
  • 獲得示範成品,直接套用整理過後的程式碼,小幅修改就能上線

也曾害怕「公司還需要我嗎?」用行動把 AI 焦慮,化為競爭力

AI 的快速普及,也帶來另一種焦慮。Sofia 提到,當她第一次看到 AI 能生成部落格內容時,心中確實浮現過「那還需要我嗎?」的疑慮。

但隨著使用經驗增加,她逐漸理解:AI 幫助的是高重複、低差異的任務,而專業人員真正的價值在於策略思考與溝通;因為 AI 的加入,自己能把更多時間回到策略與溝通上,這才是最能發揮行銷價值的地方。

換言之,AI 不會讓行銷人失去價值,而是迫使專業人才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能與 AI 協作的人,才有機會把焦慮轉化為競爭力。

AI 的角色,正逐步從「工具」走向「同事」。它不一定會取代你的專業,但很可能重塑你的工作方式。關鍵不在於你是否會寫程式,而在於是否願意嘗試,讓 AI 成為團隊的一員。

在這個全新的分工時代,能與 AI 共事的人,將在職場中展現更強的競爭力。

《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

資料來源:《職場必備 Vibe Coding 實作課》微型線上課數位關鍵字 EP 192. 文組人也能上手的 Vibe Coding!AI 如何協助行銷人員解決重複性工作

繼續閱讀 AI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