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這個時候是我們公司的績效考核季,公司的年度考核流程分為幾個步驟:首先是自評,其次是同事互評(來自跨部門主管和合作夥伴的評價),最終由主管和人資給予評分。
當自評再次來臨時,我每次都感到無比掙扎。寫得過於保守,可能會讓主管覺得你對自己缺乏自信;而如果過於放大自己的成就,反而容易讓人覺得你不夠謙虛。於是,每次到了這個時候,我都陷入矛盾。
你為什麼給自己這個分數?
在我自己看來,身為海外市場與總部之間的橋樑,我在整體的策略貫徹及本地化算挺順利的。我解決了不少艱難的問題,也順利推進了多個項目。
不過,我內心卻總是覺得有些地方做得不夠好。市場變化這麼快,尤其是在科技快速更新的背景下,作為區域市場總監的我,總覺得自己總是跟不上潮流,心裡有一種「追不上的焦慮」。我總覺得自己應該能夠在創新上有所突破,帶領團隊在市場上做出一些顛覆性的成果。然而,回顧整個年度,我感覺自己似乎「還差一點」。綜合評估後,我在自評時給自己打了一個「還不錯但過得去」的分數。
然而,當主管和我進行約談時,他看了看停頓片刻:「Tifi,你為什麼給自己這個分數呢?」我在心裡猜測,他是覺得太高還是太低?
我沉默了一下,然後解釋道:「去年我感覺有些地方做得不夠好,像是我總覺得自己在創新上並沒有很好的突破,雖然整體覺得自己已經盡力了。不過接下來我打算……(描述接下來的規畫)」我決定保守出擊。
主管聽後,略微沉思了一下:「我理解你的想法,但是,如果是我來給你評分,我會給你更高的分數,我其實也沒什麼改善建議可以給你。我覺得你過於苛刻地對待自己了。其實,這一年你做得相當好了,在幾個大型項目上也展示了你跨部門組織的能力,並在市場還沒起步時搶奪先機。」
「有時候,你該對自己多一點肯定,給自己一些認可。」
這句話讓我著實愣住了,心情實在複雜。
「但是,這代表你有自己的思考以及了解自己的不足,也有明確的行動計畫做改善,這是好事。」主管笑了笑,最後我拿到了自評時的分數。
沒拿到更高的考績或許很可惜,但作為主管的我知道,大多數主管其實偏好看到員工寫得較為保守的自評。因為保守的評價通常代表員工有自省的能力,能夠客觀地認識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而寫得過高,則可能會讓主管覺得你對自己的認識過於自滿,或者忽略了自己仍有進步的空間。
自評到底怎麼寫比較好呢?
1. 有超出預期且可量化的結果
成績最好是具體且可量化的,最好能超出預期。例如,假設你負責一個 ROI 為 1:20 的活動,而你最終的結果是 1:30。只有具體數字和結果,才能真正讓主管感受到你的努力超出了預期。
2.包含來自跨部門及高層的認可
產出結果的影響力不應該只局限於自己的部門或團隊,最好能夠獲得跨部門甚至是高層主管的認可。例如,當公司推出一款新產品時,你能立刻整合產品、行銷和公關部門的資源,快速提升市場知名度並達到一定的目標。這樣的成果,既能顯示你的跨部門協作能力,又能讓主管看到你在公司整體運營中的重要性。
3. 接下來的計畫
最重要的是:”what’s next?” 你所產出的結果是否能持續有影響力,是主管看待自評時的重要指標。比如,你產出的白皮書不僅能夠在當前市場使用,還能夠被其他市場重複利用,並且還有第三方、客戶的正面評價。
即使你為人謙遜,寫自評時無法給自己太高的分數,還是切記要在自評中讓主管看到你的工作成果、反思和未來的計畫,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