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變革管理
feature picture
Leonardo.Ai

想讓員工主動參與變革?讓每個人知道政策有利於他,抗拒就會減少許多

柳育德
2025-05-16
撰文 柳育德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又來一項新政策,要求一堆、細節很少,我們怎麼執行?」這句話是某公立醫院護理長的心聲,道出多數醫療機構面對政策變革時的困境。在高度專業分工、流程標準化、組織慣性極強的環境中,創新難以真正落地。但這家醫院不僅成功導入創新照護政策,還發展成全院特色,成為業界典範。

一開始,這家醫院面對的挑戰不小。首先是政策模糊,政府要求改善照護品質、提升效率,但缺乏明確細節;其次是專業壁壘,醫護、行政部門各有各的工作邏輯和優先順序;最大的障礙是組織慣性,現場團隊的抗拒,讓改變困難重重。

面對抗拒別貿然推行,小規模試點、創造成功案例

面對抗拒,如果貿然推行,很可能遭遇反彈。醫院選擇階段式推動,讓改變從小處著手。「我們先選定 6 張病床試行,這樣既有試錯空間,又不會造成太大風險。」院長分享初期的策略,由他定調、資源分配,護理部主任帶領核心團隊進行標竿學習,參訪已實施類似制度的醫院,蒐集成功與失敗經驗後,設計初步的工作流程。

延伸閱讀:二代接班別急著證明自己!讓員工感受改變的「好」,小勝利也能撐起大變革

護理長承擔了實務執行與調整的重任,每天在晨會蒐集回饋、即時修正,讓制度與現場運作逐步貼合。結果一位內科護理長說,「最初大家確實有抵抗情緒,但當護理師們親眼看到工作負荷減輕、病人滿意度提高,態度開始轉變。」

小規模試點的價值,不僅是降低風險,更在於創造可見的成功案例,讓抽象的政策變得具體,讓每個參與者看到、感受到,這些成果真正能改善工作與照護品質,是擴大推廣的最佳利器。

制度能否持續推進,關鍵往往不在於設計得多好,而在於溝通的語言對不對。「我當然知道這是對醫院好的政策,但我要讓每個人知道,這對他們自己也好。」院長的做法是,刻意從各層級人員的實際利益與痛點出發,溝通政策。

舉例來說,對護理師,他談的是減輕行政庶務、減少夜班壓力;對照護人員,著重穩定工時與職涯尊重;對中階主管,則強調部門協作的順暢、員工滿意度提升,也順勢解決缺工挑戰。

這些並非話術,而是建立在對各個角色真實需求的深入分析之上。把策略語言翻成每一個利害關係人能理解、能共鳴的語言,才能讓制度推動從「被迫執行」轉向「一起參與」。

推翻上下指揮鏈關係,讓基層、中高階主管接力合作

這項制度能夠穩定推進 7 年,最大的關鍵在於各層級主管各司其職,又相互配合。高層領導者負責設定方向與提供資源,將新制度納入正式考核體系,使創新從「額外工作」變為「正式任務」。

中層管理者則是是翻譯官與協調者,一方面理解高層戰略,又要解決基層實務問題。他們設計流程、協調部門利益、解決執行摩擦,讓制度在組織中順利運作。

基層主管則是實踐者與回饋提供者,他們在日常操作上發現問題、主動回報與修正流程,更在團隊中培養變革文化,「我會公開表揚願意嘗試新方法的夥伴,讓大家知道,創新是被看見、被支持的。」一位基層主管說道。

這 3 層角色並非上下指揮鏈,而是一種循環的接力合作,每一次制度推進的調整與優化,都是這 3 個角色共同參與、持續學習的成果。

延伸閱讀:你說的我才不想聽!心理學專家:給回饋時注意這 3 件事,讓對方「聽得進去」

這家醫療機構從 6 張病床開始實驗,一路推進到超過 40 床,最後將這套制度轉化為全院策略特色,成為策略發展亮點。他們的成功,不是靠一場激進改革,而是靠設計出「看得見、聽得懂、做得到」的策略。

對所有正在轉型或導入新制度的組織來說,不妨從這 3 個問題出發,重新檢視自己的策略設計:

1.你的制度,有沒有先從小處試行,設計一個可試驗的場域?
2.你的策略溝通,有沒有翻譯成各部門都能理解、認同的語言?
3.你的主管團隊,是否能做到彼此支援、上下接力?

企業內部創新要落地,不靠命令,而靠設計與溝通。真正的改變,是從「各層主管接力、共創成功的試驗場域」開始。

核稿編輯:林庭安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