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人才難尋、留才更難」的時代,企業正面臨另一項隱憂:優秀人才為什麼不想升遷?這樣的現象並不罕見,甚至常發生在能力最強的那一群人身上。
據調查指出,約有 39% 的員工沒有意願升遷,認為把現職做好已足夠;另外 34% 的受訪者更表示沒意願成為經理或主管。
由於升遷意願低,許多企業面臨中階主管斷層的問題,預計 2026 年將出現「主管斷層潮」。
為什麼優秀人才拒絕升遷?
我過去輔導的案例中,有一位優秀且配合度高的人才 Brian,他的技術能力受到肯定,但當主管希望他能接下主管職位時,他卻婉拒了。
原因是,Brian 了解升職後需要負責團隊管理、會議、報告等行政工作、對上更需要跟高階主管建立良好的信任、帶團隊達成公司交付的目標外,還要處理人際糾紛,下班後也很難完全放鬆。
與其承擔管理職的重擔,他更願意專注在技術開發上,享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也希望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
最終,他選擇持續深耕技術專業,而非成為管理職的一員.這個選擇讓主管頗為失望,也不理解為何有人會拒絕升官發財的機會。
2 種因素導致晉升意願低落
這樣的故事不算少,從業界觀察來看,不願意晉升的優秀人才,大致可歸為 2 種類型:
1.「沒意願」型:
認為升職後可能會安排外派、工作量與壓力大增,但加薪幅度卻有限;或覺得晉升後生活品質下降,缺乏誘因。因此傾向工作與生活要取得平衡,沒有意願改變自己及現況。
2.「自我懷疑」型:
不確定自己能否勝任管理職、擔心團隊帶不好、怕失敗後沒有退路,導致內心設限。
企業若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應該深入了解員工背後的真正顧慮,是缺乏信心、害怕改變,還是覺得升遷條件不公平?這必須借重科學、客觀、量化且有效的測評工具,例如管理才能評鑑(MAP , Managerial Assessment of Proficiency),來協助員工理解自身優勢與瓶頸,而不是透過主管的主觀感受及經驗評估,來決定誰應該升遷。
根據 MAP 管理才能評鑑最新的 2 萬多筆資料統計,台灣經理人在督導能力上的全球平均排名僅為 46%,而體恤部屬的能力則是 33%。許多主管平日只打考績不面談,只看績效、不談發展,使得升遷制度不透明、誘因不足,也讓人才對「升遷」這件事失去動力與信任。
3 大心法破解升遷困境
建議主管應掌握以下 3 大心法,突破升遷困境:
1.協助員工看見潛能與價值
透過性格分析、能力測評等科學工具(如 MAP 管理才能評鑑),幫助員工自我探索,了解自己是否具備管理潛力。
2.建立明確升遷條件與標準
讓升遷成為一個「透明且公平」的過程,而非根據主管個人的偏好,避免落入人治與派系文化。
3.給予合理報酬與資源配置
企業應給予升遷者符合市場水準的待遇與資源,並清楚描繪 3~5 年的職涯發展前景,自然會吸引人才有動力投入高壓責任。
有效升遷策略的關鍵:放對位置
真正有效的升遷策略,不在於提拔多少人,而是了解每個人能力及性格是否適合晉升、主管位置是否恰如其分。對被升遷者而言,不僅是權力、薪資提升,更要擔起更多責任,公司要確保主管的加薪幅度必須符合市場行情,了解他的意願及改變的想法是否足夠,以免人才缺乏動機,最後,必須謹記的是晉升一個人,也要為他量身訂做個人未來發展計劃,給予符合人才的配備及布局。
企業與主管都必須理解:真正成功的人,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不要讓錯誤的期待與傳統觀念,錯置了人才,也錯失了機會。
因為,被放錯位置的天才,就是一般人看到的蠢才;但放對位置,人人都可能成為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