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幾年,有許多零售業與聯名卡的合作,例如遠東 SOGO 與中國信託、好市多(Costco)與富邦、家樂福與玉山、momo 與富邦、PChome 與星展銀行的聯名卡等。日前,誠品也與凱基銀行合作,推出聯名卡。
其實,不管是實體或虛擬零售,聯名卡是許多零售業經營客戶的方法之一。不過,為什麼零售業都這麼喜歡推出聯名卡呢?聯名卡對業績有何幫助?
成效 1:與發卡商強強聯手,節省會員經營成本
我也有與銀行合作推出過聯名卡的實際經驗,我覺得可以分成 2 個面向:行銷資源分攤與會員經營的數據共享。
早期零售業與銀行合作聯名卡有一個利益,就是銀行會針對發卡數,每張卡提供一筆金額給零售商。把它想成買名單或是推廣費用也都好,如果這一張聯名卡發卡量為 10 萬張,每一張支付 1000 元,零售商就有 1 億元的收入,這對零售商來說,當然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但是,隨著信用卡競爭愈來愈激烈,銀行就不再支付這一筆錢給零售商,而是把預算用在辦卡禮、刷卡禮,或是協助零售商推廣聯名卡的宣傳費,以及更重要的刷卡回饋金(點數)上。
再來是,早期零售商的會員經營,都會發行一張長得像信用卡大小的 VIP 卡、金卡之類的會員卡,透過聯名卡的合作,可以將 2 張卡合併,節省實體會員卡的製卡與發卡成本。
零售商的會員經營,幾乎都需要給予會員獎勵或是誘因,譬如最常見的累積點數折抵消費、兌換消費贈品、來店禮等,這些獎勵都需要費用支持,撇開創意不談,通常這些誘因獎勵愈高,對客戶的吸引力效果愈好。
這時,聯名卡的發卡銀行,就是一個很好的合作對象,因為這些發卡商也會投入預算在卡友身上。如果零售商投入了 3%,發卡行也投入 2%,這個時候對客戶的獎勵,就可以拉高到 5%,創造更多的吸引力。等於是,零售商實際支出的成本只有 3%,卻讓客戶得到 5% 獎勵,可以說是透過聯名卡的合作放大行銷預算,或是節省行銷預算。
成效 2:突破自家數據邊界,共享數據、擴大會員經營
最後是數據的運用。對零售商來說,他們過去只能掌握會員或聯名卡的用戶,的消費頻率、商品內容等數據,但跟聯名卡合作,就能掌握發卡行的其他資訊。
雖然沒辦法獲取特定的數據或個資,但聯名卡用戶的消費不會只限於單一零售商,還有其他餐飲、加油、機票等其餘業種的優惠。透過聯名卡的合作,零售商可以獲取更寬廣的客戶輪廓,發卡行也可以協助零售商做卡友分群溝通或刺激消費的活動,達到數據共享。
聯名卡的成功,是「雙贏」的行銷合作的其中一種形式。近年也有很熱門的雙贏行銷合作,譬如許多手機品牌都要說自己跟徠卡(Leica)、蔡司(Zeiss)、哈蘇等世界知名攝影品牌的合作,來彰顯手機的攝影能力。
聯名商品,從品牌之間的合作,或是品牌跟 IP、知名人物的合作,透過這些聯名,不只能同時引起雙方粉絲的興趣,也有可能激起潛在客戶的興趣。這對雙方的銷售額或形象、知名度,都能達到成長的雙贏。
當然不只聯名卡或是聯名合作,其實只要留心,共創雙贏的合作無所不在。譬如某生鮮超市的周年來店消費禮,是某品牌新推出的醬油一瓶,對於超市來說,醬油是給客戶非常實用的贈品,又不用花費贈品費用;對醬油品牌來說,超市客人是最適合的目標族群,也能達到商品的體驗推廣目的。只要付出商品的成本,就不用再花費發贈的成本,也能達到雙贏。
另一個例子則是飯店住房提供某品牌護頸枕頭,讓房客體驗,感受該品牌枕頭的美好,只要再提供一點優惠或是購買管道,可能就能吸引一些客戶購買。這種長達一晚的體驗,只要枕頭品牌廠商有信心,絕對比在商場短暫的體驗,能夠讓潛在客戶有更深刻的體驗。對飯店來說,讓客戶感受舒適的護頸枕頭,對於飯店的體驗分數也是加分。
在市場日益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很多廠商可能都會感到行銷預算愈來愈不足夠,可以多思考許多雙贏合作機會,不管是強強聯手還是有效互補,都有機會可以提高行銷成效、減少行銷支出,放大行銷的投資報酬率。
核稿編輯:林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