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商務溝通
feature picture
Pierre Blaché on Unsplash

紐約人不搏感情、最多只給你 30 分鐘!前進美國陌生開發的 4 個觀察

林啟維
2025-07-18
林啟維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2025 年 6 月最後一個週五早上,我從紐約萊辛頓大道(Lexington Avenue)與 53 街的地鐵站走出來。這是這個月來,第一次走對離 WeWork 共享辦公室最接近的出口。

今年我獲選了經濟部的創業者紐約旅居計畫,跟著十幾個創業團隊待在紐約一個多月的時間,進行商務開發(Business develop),並與當地創業團隊、創投見面。

延伸閱讀:談話總是在鬼打牆?掌握 7 個小技巧,從「積極聆聽」開始建立有效溝通

從一開始對於生活壓力、快速步調的不適應,花了大半的時間掙扎、學習,好不容易有一點心得,就差不多是旅程的結束。

以下記錄身為台灣本地創業者,在紐約移地工作所進行的觀察與收穫。

1. 全世界工作步調最快速的城市

紐約行人的步行速度體感上是台灣的 1.5 倍,在 2024 年底,紐約更是頒布「行人闖紅燈合法」的規定(來源),更是加快了這個城市的步調。

這趟行程我參與了 20 多場「非台灣人」的商務行程與對談,從 New York Tech Week 的交流、商務合作拜訪,到創業朋友的對談,深深感受到商業步調的快速。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相約見面或 coffee chat 的「非台灣人」,沒半個給我超過一個小時。甚至多數新創或 VC 背景的人,只會給 20-30 分鐘。

咖啡meeting
相約見面或coffee chat的「非台灣人」,沒半個給我超過一個小時。
shutterstock

坐下來開場不外乎是:

  • How can I help you?
  • Anything you want to propose?
  • I have a hard stop at 3:30…

前3分鐘內,必須精準解釋來意,沒有前情提要、沒有打算跟你交朋友,只有談事情的效率。

討論過程必須準備好一份 elevator pitch,也就是 3-5 句之內的口頭介紹,打算要幹嘛(例如:獲取資訊、提議合作⋯⋯) ,其他都是邊聊邊問。

除了投資人會打開 pitch deck 說明,其他人則是通通沒有會議室、也沒時間聽你的簡報。

相對於我自己、以及身邊台灣創業者習慣「先交情」的溝通方式,有顯著的差異。

紐約的工作者,散發一種強烈的 YOLO(you only live once),也就是時間寶貴,想做的事情趕快(包含工作或玩樂),一刻都不要浪費。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周末仍然很充分地享受中央公園、百老匯演出、朋友聚餐等娛樂活動。

我的反思是,或許我們都不夠珍惜自己的時間,導致工時過長、效率過低。我決定試著將自己的時間切成 30 分鐘一個單位,精準地把該討論的事情完成;甚至走路速度變得更快,一邊當運動、一邊又能加速到達目的地。

2. 生存成本太高,養成了 hustle 的精神

作為全球最大都市的紐約,生活壓力驚人地高,到了疫情以後,據說生活開銷幾乎翻了一倍。

以基本的生活來說:

  • 台北即使住外面,工作三年、休息半年到一整年,省點錢也不至於餓死。
  • 但紐約不同,一旦停止賺錢就只能搬離。

基本雅房(兩房一衛)就是每人新台幣 60,000 元起跳;要找距離半小時內的單人套房,行情大約新台幣 75,000-120,000 元。

沒看錯,台北可以住大直三房兩廳豪宅,紐約住的是 80 年老套房(還沒有附洗衣機)。

紐約的薪資大約台北 2-2.5 倍,但生活開銷(居住、外食)絕對有 3-4 倍。

我們常聽到移居美國的台灣人,多是從事科技業、金融業的高學歷白領,其實在紐約工作人口中已經是最頂級的上班族。

如果深入當地市井小民,有許多從事服務業、勞力產業、藝術工作的人,平時需要兼任兩三份工作,週末可能還跑去擺攤、做小創業。

最常聽到的說法就是紐約人都在 hustle(中文翻譯「拚命」)。

在台灣,許多年輕人嚮往經營自媒體「賺外快」;紐約則是許多人不賺外快可能都要住到上下舖。

曾經遇到台大的學弟妹剛搬到紐約,與另外一對夫妻共同分租 2B1B(兩房一衛)。

在台灣可以最頂級生活的高階白領人,30 多歲到了紐約,竟然必須從底層生活開始爬起。

我的反思是,作為創業者、管理者,抱持著 hustle 的精神,想到該做什麼事情就去做。哪怕是開發陌生的客戶、啟動全新的專案,如果今天就能開始,就趕快嘗試看看!

延伸閱讀:懂說話的人才會成功!從 6 項人性著手溝通,誰都願意聽你的

3. Vibe 建立你的第一印象

這次在紐約,一個月內陌生 coffee chat 超過 20 場,甚至 loop(串聯)了五場當地認識的朋友一起聚會。

一個月聊過快 100 個陌生人,如何從許多半小時的對話中獲取最高的價值?

其中 vibe 就占有了決定性的因素。

Vibe 中文翻譯是「氣氛」、更口語一點就是台灣人講的「fu」。換句話說,vibe 決定了一個人能量的高低,也決定了社交互動的感受。

shutterstock_1494208232_chat_聊天.jpg
第一印象很重要。
Shutterstock

在紐約我練習在對話 3 分鐘之內讓對方建立對我的鮮明的印象;同時也分辨對方是不是值得後續聯絡的對象。

Vibe 最基本是表面上的熱情、大方、有精神。

一個最簡單的練習: 同時能夠充滿信心、大聲的講話,又能維持自己聆聽、同理表達的習慣

你用飽滿的精神面對其他人,對方也會給你相同的回應。

你放開去認識別人,不論對方是不是真心回應,最後收穫都是你自己的。

我的反思是,想要建立最好的 vibe,語言絕對不是重點。開發全新的族群,自己能夠充分地準備、大膽地表達、謹慎地理解,就是給人印象深刻的最佳利器。過去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提及關於 High Agency(高能量者)的特徵,與能夠展現好的vibe是接近的一群人。

4. 「分享」幫助你建立信任

到了時差 12 小時的美國東岸,不論在台灣做得多好,到美國陌生開發,都是淨身進場。

這次我嘗試了一套方法:

在每次的對話過程中,必須要在 5 分鐘之內探索自己可以「分享」對方什麼。

不論是專業、人脈、或勞力, 總之只有在我能給對方的東西的前提下,信任才能快速建立。再來是把交換得到的東西,再分享給其他人,建立更多信任。

在紐約我有一個有趣的經歷:經過朋友介紹,我這次在美國認識身在紐約的台灣網紅May Fit(跨平台有 100 萬粉絲)。May 原本也不知道我想找他聊什麼,但在第一次聊天過程,我發現能夠給他創業的啟發。

6 月下旬,我決定約了一個創作者分享的活動。這場活動我邀請 May 一起上台,很快湊滿了 40 人的分享會。講者、觀眾、舞台都具備,當天晚上我們從 18:00 聊到 23:00。

紐約舉辦創作者活動_Portaly
紐約創作者之夜,邀請了知名新創Beacons創辦人Neal Jean、台灣網紅May出席。
林啟維 提供

我的反思是,紐約對我是完全陌生的異鄉,為了生存我必須將「分享」的技能完全點滿。從結果來看,不論是產業 insight、專業知識、人脈連結,這些資訊的分享幫我在短時間內獲得了最高的信任。

紐約市全世界最大的城市,貧富差距也相當巨大。短期工作的一個月間,我見證了偉大城市的無情。

不夠努力向上,苦日子就會追著自己跑。

一方面慶幸自己身在舒適、方便、安全的台灣,另一方面,紐約讓我見識到自己還有許多更加積極與進步的空間。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