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帶領的管理才能評鑑(MAP, Managerial Assessment of Proficiency)課程中,經常看見學員不只是學習管理技巧,更在過程中重新理解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模式。
這套以「冰山理論」為基礎、強調行為背後價值觀與情緒驅動的評鑑工具,不只應用在企業管理與領導發展,也意外打開許多人在家庭、親密關係中的盲點。
從一堂課開始的父女關係修復
前陣子在課堂上,一位學員私下跟我分享一段真實又令人動容的故事。她藉由課程中「冰山理論」的探索,重新覺察自身的情緒與家庭關係,進而嘗試以同理型的回應風格(Empathic Response Style),悄悄改變與父親之間長達一年的冷戰。
故事的主角,我們暫且稱她為 Y。自母親因癌症過世後,便與父親的關係陷入長期僵局。Y 的父親來自重男輕女的原生家庭,婚後習慣性依賴妻子打理家中大小事務,是一位典型的傳統父親。
母親過世後,父親將將所有家庭責任加諸在 Y 身上,不僅沒有分工與支持,還時常情緒勒索與冷酷批評。
被投射期待的「能者多勞」
父親常以「恨鐵不成鋼」的口吻,要求她照顧整個家:處理遺產、打理家務,甚至要她安撫正面臨離婚危機的姊姊。這讓她長期承受龐大壓力,卻無處傾訴。
在 MAP 課程自我覺察環節中,Y 忍不住默默落淚,坦言父親表達「關心」的方式,常常只是:「你遺產辦好了嗎?」或「我交代你的事,你做了沒?」他甚至每天清晨叫她起床打掃家務,絲毫不顧她的工作壓力。
在父親眼中,Y 似乎總是「能者多勞」的人,凡事都該理所當然地扛下。他還常多次引用母親臨終時的囑託作為情緒施壓:「媽媽不是也交代你要照顧這個家嗎?」
面對這樣的責任轉嫁與情感綁架,Y 選擇沉默與封閉自己,與父親斷開情感連結,進入長達一年的冷戰。她形容那段關係就像「一個卡住的抽屜,既打不開,也關不起來。」直到那堂課談到「冰山模型」中的溝通模式,並介紹「同理型回應風格」的概念。才讓 Y 看見了另一種可能性。
用一句話,鬆動彼此的心防
我在課堂上提到,多數人在溝通時常常急著給出建議、分析,甚至批評而不自知,卻忽略了真正能推動關係前進的,是能「接住對方情緒」的傾聽與同理。
那堂課後,Y 決定現學現用。某天與父親共進晚餐時,她鼓起勇氣說:「其實最近壓力滿大的,工作很多,還要做家事,我真的很累。」讓她驚訝的是,父親沒有像往常反射性地說:「誰不累?」或「做事本來就辛苦」,而是沉默了一下,低聲回應:「那你自己要不要注意一點?不要太拚過頭。」
對旁人來說,這或許是微不足道的一句話,但對 Y 而言,那卻是多年來,父親第一次不是用責備的語氣,而是帶著一絲關心及同理回應她的情緒。那一刻,她感受到了一道裂縫中透出的微光。
幾天後,兩人一起看電視時,父親突然問:「你現在還好嗎?」短短的一句話,讓 Y 鼻頭一酸。這是他們多年來,第一次不是因為「事件」而互動,而是因為「同理」而連結。
什麼是「同理型回應風格」?
同理型(Empathic)回應風格,是一種以同理心為核心的溝通方式,重點是「接住對方的情緒」,讓對方感受到:我聽見了,也看見了你的感受。
我們常常在溝通中,習慣性地這樣回應:
「你想太多了啦!」(否定感受)
「我以前遇過更慘的事。」(轉移焦點)
「你應該要這樣、那樣……」(過度給建議)
有效的同理型回應,則是要說出事實與感受:
「這段時間你真的很辛苦,工作和生活壓力都擠在一起了。」
「你對這個家的付出我看得出來,真的不容易。」
「謝謝你願意和我分享這些心裡話。」
這樣的回應不是附和對方,也不是提供解法,而是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理解、被看見。
為什麼同理型回應方式很重要?
1.建立情感上的安全感
唯有在安全的情境中,人們才敢揭露真正的情緒與想法。同理式回應可以讓對方知道,他們的表達不會被否定或攻擊。
2. 讓情緒有出口
多數衝突的核心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情緒沒有被接住。當一個人感受到被理解,怒氣與防衛心自然會減緩,溝通也能重新展開。
3. 修復關係、深化連結
就如同 Y 與父親,靠著批判、沉默與理性分析卡關多年,最後卻是透過自我覺察與同理,慢慢鬆動冰封的關係。
讓心靠近的不是說服力,而是「被理解」的感受
好的溝通不是為了爭輸贏或展現邏輯,而是為了讓兩顆心靠近。而同理型回應,正是這段過程中的潤滑劑。
如果你正在經歷某段緊張的人際關係,不妨先從一句話開始:「我懂你這樣想,一定有你的感受在裡頭。」這句話,或許無法立刻解決問題,但能開啟修復關係的一扇情感之門。因為,唯有同理,才能讓彼此真正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