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國內政治與美國關稅議題,AI 大概是最熱門的議題了。前一陣子才看到一個政府的補助案介紹,一個簡報至少出現十幾次的 AI,也看到很多行業,幾乎都在原有的服務名稱前加上 AI,才能凸顯該服務、商品、技術的厲害。
這麼火的議題,大家是應該要關注一下,免得哪一天發現自己的企業已經輸在起跑點。但是,在零售、電商相關產業,如果把過去十幾年流行的「大數據」相關名詞,全部換成 AI,大概就變成現在的流行語了。
說穿了,我也可以說 AI 是過去大數據的迭代更新版,因為核心都是數據,沒有數據,一切都萬萬不行。所以不管你的企業或服務想要運用大數據或是 AI,一切基礎都是數據的蒐集,這也是落實最困難的部分。
當然,在數位時代下,零售電商相關網站已經有大量數據,包含使用者瀏覽、消費行為、購買的數據,或是客服、退貨等數據,許多電商平台都是號稱運用數據在營銷。這當然不可否認,但有沒有真正達到成效呢?
無法流通的零售數據,就像盲人摸象
我認為目前做的還不足,因為在電商或零售領域,大數據或 AI 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預測。希望數據運用能夠預測客人應該想買商品了,甚至知道客人想買洗髮精,所以推薦客人洗髮精,再更甚者,是預測到這個月的成交量。
有了預測,零售商可以事先備貨,就不會有缺貨,或是庫存過高的問題,能幫助改善供應鏈、降低成本,這些都是很理想的結果。
但事實上,大家的數據不會流通,所以每家企業獲得的數據都像是盲人摸象(除了 Google、Meta 等巨獸,他們獲得的數據量體更大),若是僅憑自身擁有的數據,想達到上述境界,其實還有非常長遠的一條路要走。
當然,不能因為目前的不夠成熟,就不去蒐集數據,數據需要即時性,另一方面也需要累積,才可以分析趨勢。比較務實的做法是,就有限的數據去進行有限的溝通,來提高轉換率,這就是過去這些年大家在做的事,雖然這部分其實規模愈大者愈有幫助,規模愈小愈無感。
舉例來說,假設因為數據的應用可以提升 1% 營收,對於一個月 100 億零售規模的企業,可以增加 1 億營收,這樣應該滿有感,但如果是一個月 1000 萬規模的零售業者,增加 10 萬業績,對它來說應該是無感的,因為其他商品因素,像是促銷因素等,這些影響都大於 10 萬的幫助。這是一個很務實的思考,中小企業必須深思,而不是隨熱門議題起舞。
AI 勢必能降低成本,但最終比的還是創意
至於實體零售業者,要應用 AI 遇到的挑戰,比線上零售更難,雖然可以運用影像辨識技術來分析實體客人的行為,但是若要合法取得可識別的個資,目前大部分還是運用電話號碼會員建檔、下載 App、加入 LINE OA 等方式,才能建立可識別的會員資料。
不過,一方面這樣取得會員資訊的代價不小,二方面取得後的會員資料,要能夠促進未來的訂單轉換,才會是比較好的投資。但目前往往只能推播廣告訊息,並未有看到非常好的成效。
然而,現在 AI 的範圍包山包海,也不光是上述數據的應用範圍,包含這 2 年特別熱門的生成式 AI,已經有一些 AI 技術能運用在數位素材的生成,甚至 AI 直播、銷售影片的生成等,雖然有些技術目前尚未完全成熟,但我相信一定會逐漸成熟,未來能夠降低企業生產這些數位內容的成本,對降低成本會有一定的效益。
但是,對於發展創意與競爭者競爭這件事,我相信人腦還是更重要,否則以後每家都用 AI 競爭,哪一家企業可以勝出,不是成語的自相矛盾嗎?
AI 是商業新技術未來的發展重點,企業當然要非常關注,但更要審慎評估應用的效率與時機,譬如聊天機器人已經普遍運用在客服系統,但現在客服機器人還是相當沒有人性,常常讓客戶鬼打牆,無法解決問題。所以必須關注技術的成熟,在效率與客戶體驗間取得平衡,不必盲目追求新技術。在適當的時間投入新技術的引進,創造企業有利的結果,取得客戶的滿意度,才是最重要的。
核稿編輯:林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