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月大學放榜等開學時,兒子開始進入新階段的思考:如何賺到屬於自己的第一筆錢。他明確地告訴我,不想再事事伸手要錢,想靠自己的能力存點生活費。經過幾番考慮,他選定了「家教」這條路。對一個剛考完試的年輕人來說,家教不僅時薪高,也能靈活安排時間。
然而,現實的成本很快浮現。雖然他在網路上找到兩位國中生,但通勤卻成了巨大的障礙——單趟一個多小時,夏日的酷熱與時間成本,讓他開始猶豫。
作為前台積電營運績效部門主管出身的父親,我很清楚,這是一個典型的「成本—效益」判斷問題。時間、體力、金錢的投入與回報必須被量化,否則很容易在執行過程中失去動力。
於是,我拋出了一個建議:「爸爸這裡有個工作機會,你可以考慮一下。」
我告訴他,我的書《思維的良率》今年 5 月已經在日本出版,目前已有繁體中文、簡體中文與日文版。我計畫在年底前推出英文版,需要有人協助翻譯這本 7 萬多字的書。如果他願意,我會以字數計價,支付合理的報酬。
對一個剛成年、想賺錢又不想浪費時間在通勤上的年輕人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雙贏提案」。不用出門、不用吹風淋雨,還能在冷氣房裡完成工作。更重要的是,這份工作本質上是一次深度學習——從中文翻成英文,不只是語言轉換,更是一次對知識架構與概念精準度的鍛鍊。
他考慮了幾天,答應了,並承諾一個半月後交出完整譯稿。
從「沒興趣」到「深度投入」
過去,兒子對我這本書興趣缺缺。對他而言,這只是一本爸爸寫的「管理書」,與他的人生似乎距離遙遠。但翻譯是一個強迫自己與內容正面對決的過程。幾個禮拜下來,我驚訝地發現,他真的不只是讀懂文字,還主動去研究如何更精準地轉換成英文表達。
由於書中有許多來自我在台積電的管理方法與企業輔導案例,我建議他上網查閱更多台積電的制度與文化背景,這樣在翻譯時才能抓住核心含義,而不是逐字直譯。他照做了,甚至在幾次對話中,反過來跟我探討其中的管理概念。
更讓我意外的是,他開始把書裡的邏輯與時事連結。前幾天,正好有一則關於台積電被員工洩密的新聞,他第一時間跑來找我討論。我很清楚,這不只是他完成一份工作,而是進入了「主動思考」的狀態。
從父子專案合作看如何有效激勵、管理年輕世代
企業裡的人才培育與家庭教育,其實有許多共通點。很多主管抱怨年輕人「學不進去、提不起勁」,但本質上問題往往不在「年輕人不努力」,而是任務設計與驅動機制沒有對準。
這次的翻譯專案,之所以能讓原本對管理書毫無興趣的兒子,短時間內從被動到深度投入,我總結出 3 個驅動年輕世代的關鍵:
1.即時性回報
Z 世代對長期承諾的耐受度相對低,他們更習慣在短周期內看到成果。翻譯專案按字數計價,進度與報酬高度掛鉤,讓他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往目標靠近」。
2.自主權與彈性
他可以決定每天何時翻譯、翻多少、用什麼方式查資料。對年輕人來說,自主權及彈性是一種重要的動力來源——比固定薪水更能激發投入度。
3. 學習的意義感
年輕世代對「為什麼做」的敏感度高於「怎麼做」,意義感對他們也相當重要。我不只是要求他翻譯,而是讓他理解這本書如果繼日本版後翻譯成英文之後,對爸爸的公司品碩創新管理顧問與台灣的意義會是什麼,也跟他分享上次有位遠在德國碩士班求學的學生遠洋致電給我,期許我有朝一日可以推出國際級的問題解決方法論- PJ 法(Problem & Judgement),讓台灣也能在企業管理方法論開發上躋身國際。當任務與世界觀產生連結時,學習就不再是額外負擔,而成了連結世界與人生使命的入口。
與其一味要求年輕人「多學一點」,不如思考如何設計一個能同時滿足自主性、即時回報、與意義感的任務。企業領導者若能掌握這 3 個要素,不僅能激發新世代的學習熱情,也能縮短投入到產出的時間差。
從翻譯專案我還歸納出 3 個管理啟示:
1. 任務設計必須對齊動機
若任務無法對應員工的當前需求與動機,投入度必然下降。領導者在分派工作前,應先辨識對方的驅動因子,並將專案與之對接,形成天然的吸引力。
2. 透明與可量化的激勵機制
以字數計價的方式,讓報酬與產出直接掛鉤,避免模糊空間與爭議。企業在設計績效制度時,應優先確保評估標準的可視性與公平性。
3. 讓學習內嵌在任務中
單純的學習指令往往缺乏黏性,但當學習成為完成任務的必然過程時,員工會自然投入。這種「任務即訓練」的設計,是高效組織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徑,這也是品碩創新管理顧問一直以來「以戰代訓」的核心理念。
翻譯,不只是文字轉換
在多年企業實戰輔導過程中,我常強調「思維良率有好壞高低」。翻譯過程中就包涵了 3 道關卡需要確保思維的良率。
1. 理解是第一道關卡:譯者必須完全理解原文的意圖與邏輯。
2. 轉化是第二道關卡:將這個意圖用另一種語言精確表達。
3. 驗證是第三道關卡:檢查翻譯是否保留了原有的精神與力量。
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只是在做語言轉換,而是在練習一種結構化思維:先理解,再抽象化,最後重組並輸出。這正是《思維的良率》一書的核心精神——用正確的方法,減少認知錯誤率,提高思考的有效產出。
意外收穫:親子關係的升溫
對我而言,最大的收穫不是譯稿本身,而是父子間的對話頻率與深度都明顯提升了。
以往,他很少主動和我討論專業議題,更多時候是我在單向輸出。但這次,他會帶著問題來找我,甚至非常主動連結現實案例,還能與我的觀點交鋒。這是雙向互動的開始,也是彼此認知升級的契機。
親子間的連結與信任,不是靠說教建立的,而是要在共同完成一次次有意義的任務中自然生成。這次翻譯專案,對他是一次職場預演,對我則是一次管理啟發,而對我們兩人來說,都是一次珍貴的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