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朋友聊天,他抱怨咖啡又漲價了,早餐店蛋餅加了 5 元,房租也要調。我點頭回答:「這就是通膨的威力啊!」但他說的下一句,大概讓許多人都頗有同感:「物價漲就算了,薪水漲得比它慢,才叫痛苦。」
生活中看得見的通膨很可怕,而職場上的通膨,更像是一種看不見的慢性傷害。因為物價漲,你還看得到;但職場的「技能貶值」,往往等你察覺時,已經晚了。
隨著AI技術推動產業結構與人才需求的快速變化,今天個人擁有的專業,也許兩三年後就成為人人會的基本技能;今天市場願意為一個人的技能付出高價,幾年後卻可能因為新技術或自動化而調低估值。
每個職場工作者的專業技能、工作價值,都可能正在被「職涯通膨」侵蝕,導致薪水成長跟不上物價漲幅。
當專業技能也有「賞味期限」
為了不讓貨幣的購買力下降,投資人會想辦法讓資產報酬率跑贏通膨,而對抗職場通膨,專業工作者也能從以下角度思考:
職場工作者很容易忽略一個事實:「專業技能也有保鮮期。」例如十年前,使用設計軟體能提升競爭力;5 年前,懂得運用社群投放廣告能增加更多收益;但時至今日,生成式AI可能一鍵就幫人們做完所有任務。
這不是表示這些專業技能沒用,而是它的市場溢價正在下降。如果你沒有持續更新自己的技能組合,等於工作價值在職場上默默被通膨侵蝕。
從技能更新到議價權提升
一位工程師朋友與我分享,工作已經很忙,但他堅持每年花時間學一門新技術,不是為了馬上能用,而是保持自己在這個領域的競爭力。有次部門裁員,他不但沒有被列入名單,還被調到新產品部門,因為那邊不僅需要他的本業職能,也正好需要他剛學會的新技能。
另外,想抵抗職場通膨,也需要讓自己在人力市場有高度議價權。
你可能有類似的經驗,兩個能力差不多的人,薪水卻差很多。差別不只在於能力本身,而在議價權:也就是一個人擁有的專業技術、行業地位與人脈網絡的總和。
有位高階主管曾與我分享他選擇工作的思維:「手上有工作機會時,你應該要想一下,是這間公司比較需要你,還是你比較需要這間公司?」
因為議價權代表的是個人對公司或市場的重要程度,如果是這間公司比較需要你,那就說明了你在這個市場上供不應求,理應享有較高的市場溢價;反之,若是你比較需要這間公司,那麼議價權不高,薪資成長也自然無法期待。
職涯通膨時代的自救指南:小步快跑勝過原地踏步
通膨不是只會讓物價變貴,它也悄悄影響你的職場價值。因此對抗職涯通膨最好的策略,不是期望找到一個安穩的公司待著,而是要提醒自己:
- 「我的專業經驗與技能有沒有跟上時代的節奏?」
- 「我今天的付出與學習有沒有增值自己的能力?」
- 「我累積的能力組合有沒有辦法提升市場議價權?」
對抗職涯通膨,其實就是每天多學一點,保持競爭力和彈性,讓自己擁有選擇權,而不是被動接受。選擇一個適合你的賽道小步快跑,會累積成改變職涯軌跡的大力量,最終也才能跑贏大環境不斷攀升的通膨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