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老師,為什麼我們每年花那麼多時間訂策略,結果卻總是不如預期?」身為長年在企業輔導第一線的顧問,這是我最近最常被高階主管問到的問題之一。
前陣子,我受邀培訓一家科技公司,他們的總經理拿著一份看起來很完整的「OGSM 一頁式計畫表」對我說:「我們的 OGSM 寫得清清楚楚,目標、策略都有了,但實際執行時,部門之間很難真正對齊,該動起來的地方動不起來,最後策略成效總是不如預期。」
我看著那份計畫心想,這是不是很多導入 OGSM 的企業常見的縮影?OGSM 是個很好的聚焦工具,但如果只是當作填空表格來用,策略就很容易停在紙上,難以真正發揮效果。
我想透過這個故事,分享我們怎麼幫助這家科技公司,讓策略能從會議室走進部門,再一路落實到工作第一線。
計畫很完美,為何執行起來卻處處碰壁?
深入訪談後,我發現這份 OGSM 看起來完整,但執行時可能暴露了三個潛在的斷點:
斷點一:行動方案的迷失
我問行銷主管:「為了實現『提升品牌知名度』這個策略,今年你們規劃了哪些具體專案?」他愣了一下,指著 M(檢核)欄裡的 KPI 說:「我們主要的行動,就是確保這些 KPI 達標。」
這就是第一個問題。在 OGSM 框架中,並沒有一個獨立的位置放「具體的行動計畫」。結果,很多團隊的「行動」變成了為了服務 KPI 而存在,而不是為了支撐策略方向。當行動與策略的連結模糊,團隊自然不知道該怎麼出力。
斷點二:目標傳遞的斷層
再來,我跟業務部主管聊,發現總公司的 G(目標)是「年度營收增加 20%」,而這個數字直接變成了業務部的 O(目的)。
我問他:「總部希望你們怎麼達到這個成長?是靠開發新客戶?還是提升舊客戶的客單價?」他說:「報告上沒寫,我們只知道要拚命衝這個數字。」
這就是第二個斷點。只傳下數字,卻沒有傳下策略方向,會讓團隊在沒有地圖的情況下摸索,容易走錯方向。
斷點三:缺乏共識的共識文件
最後我發現,這份 OGSM 是幾位高層開幾次會議做出來的,然後直接用 Email 發給全公司。看起來像是「共識文件」,但當我問研發主管是否知道行銷部需要什麼技術支援時,他其實並不清楚。
這份策略從頭到尾都缺乏跨部門之間的真實對話與協調。它不是大家一起討論出來的承諾,而是一份被「宣布」的任務。
看到這裡,是否你的公司也是如此呢?
用 OGSTM 與 DialogMat,重新啟動策略對話
針對這三個斷點,我向管理團隊提出了採用「OGSTM」的建議。我們的戰略夥伴––群特管理顧問公司,早在 2003 年輔導客戶導入 OGSM 時,就遇過上面的三個問題,因此他們就發展出 OGSTM 思考圖來回應更多客戶的困擾。
接著,我來說明 OGSTM 是如何解決上述的三個斷點:
1. 為行動方案找到位置,從 OGSM 到 OGSTM
我告訴他們,我們需要一個明確的地方來放置行動方案,這就是 OGSTM 的 T(Tactic)。我們把為了落實策略所需執行的專案、負責人、時程與資源,都寫進這個 T 裡。這樣大家一看就知道該做什麼、誰要做、什麼時候做,也能隨時對齊策略。
2. 傳遞策略意圖,而不只是數字
將原本以「上層制定的目標」向下承接,改為以「上層制定的策略」向下承接。例如:總公司的策略(S)是「透過推出創新產品,來贏得中端市場」,而這個策略會直接變成研發部門的目的(O)。
當團隊的任務不再是追業績,而是「成功開發並推出產品 」,他們的行動也更聚焦、更主動。方向清楚了,自然就知道該設定什麼目標(G)、採取哪些戰術(T),以及最後怎麼檢核(M)。
3. 用共創取代告知,讓策略變成對話
我請部門主管一起進到會議室,但這次不是來聽簡報,而是圍著一張 70x100 公分的 DialogMat 思考圖 (編按:以參與者為核心,事先將必要的資訊與邏輯思維加以梳理,並透過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形成圖像化的對話平台) ,開始共創自己的 OGSTM。
在圖上,銷售、市場、研發主管第一次在規劃階段就看到彼此之間的依賴與衝突,也能當場開誠布公地盤點資源,然後找到解法。這讓公司的策略不再流於一份從上而下的計畫,而是一場所有執行部門的主管親手參與的對話。
策略不只是口號,而是組織的共同語言
幾個月後,總經理跟我說,公司最大的改變不是業績,而是「開會的品質」。大家現在開會,都會拿著當初一起完成的 OGSTM 來聚焦討論怎麼協作、怎麼解決眼前的難題,公司策略也不容易有斷層了。
這件事讓我更確定一件事:OGSM 是個好工具,但要讓策略真正落地,在實務上可能需要進一步的變革。當 OGSTM 加上 DialogMat 思考圖的搭配組合,不是高階主管把策略寫得更細就結束了,而是讓整個經營團隊從一開始就團結在一起,共同討論要去哪、怎麼去、誰負責。
回過頭來想想,你們公司的策略,是一份靜靜貼在牆上的報告,還是可以讓每個人行動起來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