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顧問 細谷功

懂得駕馭AI的追問思維

商品停產,只能跟顧客道歉?用「松竹梅」提案法,找出最佳 plan B!


替代方案的三個層次:從「松竹梅」看提案力追問思維(Why)的一大特點,就是不會滿足於單一選項,而是能夠接連提出多種可能性與備案。所謂「用追問思維提出替代方案」,並不只是單純提出不同意見,或隨便找個替代方案, 而是具備邏輯與策略的提案能力。
正如本章一開始所說的「回推原點」,便是發想有效備案的重要方法。透過這樣的思維,可以釐清原始目的與本質問題,進而開展出多種選擇,而不是陷入只有「要不要接受這個案」的二元僵局。
接下來,我們將從追問思維與照做思維的差異,來說明兩者在提出替代方案時有何不同。表面上看來,兩者都能「提出另一個方案」,但實際上,照做型的備案往往停留在操作層次,僅是替代手段;而追問型的備案則源自對目的與前提的重新思考,因而具有更高的說服力與靈活度。
換言之,是否能夠提出「有策略、能選擇、能應變的備案」,正是追問思維的價值所在。這不僅是一項表達技巧,更是每個專業工作者都該具備的核心能力。
我們現在要進一步探討具體的「替代方案提出方式」。
運用「追問思維」研擬替代方案
無論是先前提到的「顧客與業務員」的關係,還是「主管與部屬」的關係,其實我們的日常工作基本上就是一連串「接到他人請求,並設法解決」的問題處理過程。
讓我們再具體分段來看。這裡以「顧客與業務員」的情境為例來說明:假設顧客對某項產品提出了某種需求或期望。若該需求能立即被滿足,例如顧客要求的商品剛好有庫存,能馬上出貨,那當然毫無問題。
但若顧客所提的要求無法立即應對,例如商品已經停產、目前缺貨且無法預測何時補貨,或是該產品規格只有競爭對手擁有,那情況就不同了。
在這種情況下,最糟的應對方式,從商業角度來說,就是直接告訴顧客「您要的商品沒有」,然後拒絕對方。 這樣不僅會讓顧客失望,也無助於提升自家業績,最終誰都沒有好處。
因此,只要是有商業敏感度的人,大多會思考能否提出某種「替代方案」。這正是運用追問思維(Why 型思考)的大好時機。
梅:莫名提出無關的替代方案
最「缺乏技巧」的替代方案做法,就是像打牌時把現有手牌攤出來一樣,僅僅是將「現在有的商品」或「公司主推的產品」拿來推薦,與顧客原本提出的需求毫無關聯。這裡我們暫且稱這種做法為「梅」方案。
顧客:「有沒有○○這項商品?」
業務:「○ ○ 目前缺貨, 不過我們現在有×× 在做促銷,您有興趣看看嗎?」
這樣的對話其實很常見,也很容易不小心就說出口,但這種「產品導向」的百分之百供給方邏輯,不僅無法實質滿足顧客需求,還可能在情感上讓顧客感到被忽略或不受尊重。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們是顧客,被這樣回應,多半也會覺得不太合適。
這樣的做法追根究柢,是因為只在表層理解事情,結果就只是把「顧客提出需求」換成「我們能提供的服務」,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回應,實際上只是偷換話題。
竹:突然說出大道理,並提出替代方案
這類替代方案的提出方式,多少帶有一些追問思維的成分。基本上,會先做一番「理由說明」後,再補上一個新的選項。例如說:「現在流行的是這種款式」、「從理論上來看會是這樣」,或者引用名人、學者的話:「○○○說過⋯⋯」,甚至舉出業界龍頭企業的做法:「XX 公司現在這麼做喔」⋯⋯用這類看似「大道理」或具權威性的說法,搭配新的產品或建議。
乍看之下,這樣的替代方案似乎是從「對現狀的解釋」這一層面出發,因此比起「梅案」那種隨意亂推其他選項的方式,會顯得稍微有理一些。然而,這類「竹案」的問題在於,所謂的「大道理」其實與顧客最初的需求毫無脈絡,再次回到了單方面的賣方邏輯。
這樣的提案是否能真正回應顧客的核心需求,仍值得懷疑。 不過更大的問題,其實在於對顧客情感層面的影響。即使這項建議在邏輯上再正確,只要是在完全忽視顧客原本想法的情況下提出來,即使那個想法本身並不精確,也很難讓人感到愉快。這種方式常見於那些「略懂理論」或「個性上過度追求正確」的人,但結果往往不如預期。
某種程度上,這甚至可說是「扭曲的追問思維」所導致的副作用。
松:尊重對方想法,符合真正需求的提案方式
那麼,真正熟練追問思維的人,會如何提出更合適的替代方案呢?這就是所謂的「松案」(見圖表右側)。
「松案」的第一步,是從徹底理解對方最初的提案內容(表層的「做法」)開始。為了理解這個「做法」背後的真正目的(也就是「Why」),需要透過對話,細心聆聽並詢問,幫助對方釐清他們的本意。
當這個「理由」被清楚地揭示出來之後,便可以根據對方的真正需求,重新提出一個更符合的「做法」。例如可以問:「您的意思是⋯⋯?」「您希望藉由這個來達成什麼呢?」透過這類提問,逐步引導出對方真正想實現的目標。
當對方說出「其實我想做的是⋯⋯」時,就是重新提案的好時機,可以順勢提出比對方一開始指定的選項更貼切的替代方案。
這種做法的關鍵,是先將對話聚焦在對方的「理由」,然後再根據這個理由,回頭提出最適合的「做法」,這是一種「回旋式提案法」,也是熟悉追問與照做思維架構後,所能活用的實戰技巧。
如此一來,不僅能從邏輯上導出更適合的答案,也能在情感上讓對方覺得被理解與尊重,從而接受新的選擇。這正是前文提到的「反推」技巧,應用在更複雜情境中的具體操作方式。
這類「松案」也不限於當對方提出的選項無法提供時才使用。即使對方已有明確選項,如果你判斷那選項未必真正符合對方的核心需求,也可以主動引導這個對話流程,提出更貼近本意的建議。 實際上,很多人會指定自己過去用過的商品,只是因為不知道已經有了更好的選擇而已。
這時,就是發揮追問思維的最佳時機。
透過提問,幫助對方重新看見自己的「理由」,進而提出真正契合的「做法」,這才是最理想的提案方式。
更進階的「超級松」提案
其實,「松案」還有更高階的進化版本,那就是「超級松」。
「松案」的做法是透過間接「反推」客戶最初的意見,導出更貼近需求的替代方案;而「超級松」則進一步做到「巧妙地引導客戶,使其以為替代方案是自己想出來的」。
具體作法是,在釐清背後原因(本質)之後,透過一連串開放式提問,例如:「如果情況是這樣,您會怎麼想呢?」或「那大概是什麼樣的情境呢?」⋯⋯ 藉由這些提問讓客戶「自行察覺」新的選項,甚至「主動做出選擇」。
這類技巧難度雖高,但若能掌握其精髓,將大幅提升客戶的參與感與認同感。因為當選擇被視為「是自己決定的」,後續的滿意度與接受度也會明顯提高。
本節重點在於運用「本質對應多個表象」(理由對應多種做法)的關係結構,來設計更高明的替代方案提案策略。
當然,實務上仍須依商品特性與客戶類型靈活調整,並非所有情況都必須採用「松案」,更不代表「梅案」一定不好。例如:當情況急迫、商品本身簡單、或客戶對產品沒有特別要求時,「梅案」反而可能更有效率。
但整體而言,只要掌握追問思維,就能減少直接說「不」的次數,提升回應需求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能夠提出連對方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更符合其真正需求的解決方案,進而獲得更深層次的信任與滿意。
(本文摘自《懂得駕馭 AI 的追問思維》,采實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