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變革管理
feature picture
攝影 / 侯俊偉

將「藉口文化」變成「問題解決文化」!新呈如何用 AI 拆解製造業最棘手問題?

2025-09-19 林柏源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小 Q,幫我開啟電燈與風扇。」新呈工業董事長陳泳睿對著機器人一聲令下,室內燈光亮起、風扇運轉。「幫我叫勤奮一號進來會議室。」話音剛落,一台自主移動機器人(AMR)便悄然駛入。

新呈工業董事長陳泳睿
新呈工業董事長陳泳睿與機器人勤奮一號
攝影 / 侯俊偉

這樣的場景,是專業線材加工大廠新呈的日常。看似高科技的背後,是一條長達數年,充滿孤獨、質疑與衝突的轉型史。

《經理人》100 MVP 同學會首次與臺灣數位企業總會合作,臺灣數位企業總會執行長王怡雯以「抱團取暖」比喻在數位、零碳到 AI 的三軸轉型浪潮中,企業家們互助的重要性;活動中,陳泳睿分享了 35 年老牌線束品牌,如何透過 AI 做到數位轉型與人才升級。

臺灣數位企業總會執行長王怡雯
臺灣數位企業總會執行長王怡雯
攝影 / 侯俊偉

曾不被看好、一年燒掉千萬元,從「資訊沙漠」出發的長征

陳泳睿故事的起點,是一片荒蕪。

「2004 年我剛回來接班,公司簡直是個『資訊沙漠』。」回憶起當時的景象,他語氣中仍帶著一絲不可思議。

沒有 Email、沒有官方網站,一切營運高度依賴老師傅的經驗與紙本作業。IT 背景出身的陳泳睿,無法忍受這樣的落後,一頭栽進公司的數位化基礎建設,從架設伺服器、土法煉鋼開發 MES(製造執行系統)雛形,到導入企業資源規劃(ERP),幾乎無役不與。

延伸閱讀:別再當只會狂打電話的業務!60 天 AI 轉骨指南:讓你成為無可取代的銷售王牌

這條路,走得艱辛。其中一個阻力,來自親友。傳統觀念裡,製造業的價值體現在產線的汗水與機器的轟鳴,而非電腦前的敲敲打打。每年上千萬元的資金投入,在當時看不到立即回報,不僅父親質疑,連妻子也充滿擔憂,認為這是一場豪賭。這段不被支持的拓荒歲月,成為他心中最深刻的印記之一。

陳泳睿苦笑,曾有人直接跟他說:「IT 部門整天在那邊上網、打電腦,一個月花了 100 萬元,都在幹嘛?」。

領導者看到了北極星,團隊卻還在原地迷航

這些質疑,隨著 2020 年導入 CNN 與 YOLO 演算法,逐漸煙消雲散。當時,新呈建立了自動化錯誤偵測系統,成功做到影像識別準確率達 98%,大幅了提升品質管控效率與準確性。這個初步成果,不僅是組織導入新技術的小勝(small win),更奠定了他們數位轉型的信心。

2022 年,ChatGPT 橫空出世,陳泳睿敏銳地意識到,這將是比數位化更顛覆的浪潮。隔年,他便滿懷熱情地聘請前友達光電總經理兼執行長陳來助開設提示詞(prompt)課程,希望能點燃全員的火花。

結果,卻像一盆冷水澆下。「同事上完課後,還是一臉茫然,不知道這東西到底能幹嘛。」

不過,這次課程在組織中埋下了一顆種子。一年後,當 AI 的應用愈來愈具體,同仁們終於驚覺:「哇,真的要來學習了!」新呈的「AI 轉型元年」,才算正式啟動。

這場 AI 革命的成功關鍵,是陳泳睿精準切入了組織中最棘手的問題:人。

用 AI 結構化老師傅的經驗,讓新人順利上車

製造業普遍存在的痛點之一,便是人才斷層與經驗流失。

「新人來了,什麼都不懂,不敢問、也不知道怎麼問;老師傅經驗豐富,卻很難有系統地把腦中的『眉角』講出來。」陳泳睿一語道破困境,「最後新人覺得公司沒人帶,待不住,就想離職。」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開發了「老師傅 GPTs」。這不是一套死板的問答系統,而是一位懂得引導的 AI 教練。AI 會透過閒聊般的對話,主動向資深員工提問,從非結構化的口述中,系統性地萃取出那些難以言傳的隱性知識,並自動生成圖文並茂的 SOP 與教學文件。「我們現在每個禮拜都在跟不同的老師傅做這件事。」

過去,那些你可能覺得不起眼的流程細節,透過 AI 完整保留,就有機會成為公司最寶貴的資產。新人不再學習無門,老師傅的經驗得以傳承。「幫助同仁提升競爭力,讓他們工作更順暢,他們才更願意留在這裡。」

AI 對話挖掘深層問題、「5 Why 分析法」落實精實管理

第二個痛點,是根深蒂固的「藉口文化」。

多年來,陳泳睿試圖導入精實管理中的「5 Why」分析法,要求員工在發生品質問題時,透過層層追問找出根本原因,卻始終難以落實。員工出錯後,回報的原因總是「我身體不舒服」、「不小心」,分析過程對主管和基層而言都「非常痛苦」,也找不到真正解方。

現在,有了公司開發的 AI 小助手「5 Why 問題分析教練」,情況不同了。發生狀況時,AI 會主動「猜測」可能的原因,員工只需回答「同意」或「不同意」,AI 便會像偵探一樣,引導他們一步步往下探究,直到找出問題的真正根源。對員工來說,他們面對的不再是主管質問的壓力,而是一個工具。

舉例來說,團隊回報「線材尺寸裁切錯誤」後,AI 會猜測是否是因為「看錯圖面或作業指示」,員工回覆同意後,AI 會在再往下猜測原因是不是「作業指示書的格式混亂或資訊呈現不清楚」、「作業指示書是不是非最新版本」等。

透過 5 Why 問題分析教練,新呈工業成功讓精實管理從牆上的口號,變成了產線的日常。

新呈工業董事長陳泳睿
新呈工業董事長陳泳睿
攝影 / 侯俊偉

AI 協助高階主管策略思考,讓年度會議不再是苦差事

AI 賦能的對象,不僅僅是一線員工、基層人才。過去像「平衡計分卡(BSC)」、「SWOT 分析」這類管理框架,因為複雜的因果邏輯,常常讓主管們「做不出來」。年度策略規劃,往往演變成組織內一場耗時、費力的苦差事。

為此,陳泳睿打造一款內嵌了數千字高階提示詞工程的「策略規劃 GPTs」。AI 教練會引導使用者,從外部的 PEST 分析、產業五力分析,到內部的價值鏈與 SWOT 分析,一步步完成全面性的體檢。

舉例來說,當設定了「明年營收成長 20%」的財務目標後,AI 會自動從顧客、內部流程、學習成長等構面,展開具有嚴謹因果關係的策略地圖,並生成包含公式、目的在內的詳細 KPI 指標庫。

「這些內容,有時候連我自己都想不出來,但有了 AI 之後,實在太方便了!」陳泳睿坦言,過去可能需要顧問公司耗費數月才能完成的專案,現在任何一位主管,都能快速產出一份專業、深入的策略報告。

延伸閱讀:別急著把 vibe coding 當正式專案,這樣做才不會出事!

AI 轉型,是為了賦能員工、幫助人才找到新的價值

從早期導入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每月節省 3.69 人、每年省下 180 萬元成本,再到如今全員參與的 GPTs 工具開發,新呈的 AI 藍圖正一步步實現。陳泳睿的最終目標,是打造能串聯不同系統與內部知識庫的「AI Agent 生態系統」,讓 AI 成為每個人的智慧助理。

回首近 20 年,從被質疑「沒在做事」,到如今成為業界 AI 轉型的標竿,陳泳睿證明了:導入 AI,是為了解決人的問題,而不是砍人、砍成本,就能往對的方向走。

轉型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思維與文化的革命,而這場革命的核心,始終是人。透過 AI 釋放每個人的潛力,才能成就一個更強大的組織。

核稿編輯:王宥筑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