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xFrame

破解績效獎勵機制的迷思:加薪不見得能找對人

2025-09-26 凱洛格商學院(Kellogg Insight)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在1990年代中期,擋風玻璃維修公司Safelite採取了一項大膽的措施:將員工的薪資制度從時薪制改為按績效給薪,也就是安裝愈多擋風玻璃就能賺愈多錢。這項改革帶來了驚人的成效:在實施的一年內,生產力提升了約44%。

「這是非常巨大的增幅,」凱洛管理學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策略學副教授、績效誘因專家喬治.喬治亞迪斯(George Georgiadis)說道。

延伸閱讀:招募難,留才更難!企業平均花 60 天找人,逾 3 成新人待不滿半年

造成生產力激增的原因頗為複雜,有一半來自原有員工投入更多努力,另一半則來自Safelite吸引到的人才類型。喬治亞迪斯解釋:「效率最低的員工離開了,新進員工技能更好,產能也更好。」

Safelite的成功成為一個經濟學經典案例,證明績效制不僅能激勵現有員工,也能吸引更優秀的人才。

許多公司因此受到啟發,相信只要持續加碼獎勵措施,不管是獎金、佣金或股票期權,就能吸引最頂尖的人才,驅動生產力。實際上,許多追求快速成長的企業,包括Google與Netflix等科技巨頭都採用慷慨的誘因制度,希望吸引與留住優秀人才,並持續推高公司績效。

儘管許多企業採用,這套方法卻有一個關鍵盲點:它預設誘因愈高,招募到的員工就愈優秀,生產力也愈高。喬治亞迪斯與邁阿密大學的亨利克.卡斯楚–皮雷斯(Henrique Castro-Pires)做的研究,對這項假設提出挑戰。

他們的研究顯示,提高誘因並不一定能帶來更好的聘用結果,甚至有時還會適得其反。

薪資加碼的潛在負面效應:吸引更多低技能人才

卡斯楚–皮雷斯與喬治亞迪斯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分析求職者如何回應誘因制度的變化。模型設定如下:一名雇主開出一份按績效給薪的職缺。

技能不一的潛在應徵者,會根據這份薪資制度與其他職缺相比的吸引力,決定是否應徵。每位應徵者都需通過篩選測驗,而高技能者通過的機率比低技能者高。雇主從通過測驗者中篩選,決定錄取誰,而被錄取的員工則會根據自己的意願決定工作投入程度。

一般認為,提高誘因會吸引更多高技能人才。然而,研究顯示,更高的獎勵往往會同時吸引更多高技能與低技能的應徵者。

實際上,依照產業或職位的市場不同,提高誘因有可能同時吸引到更多低技能勞工。因為高技能勞工通常比低技能勞工有更多、更好的工作選擇,因此在應徵者中較為稀缺。結果是,提高誘因反而無意中提高了低技能應徵者的比例,最終損害整體聘用品質。

「誘因加碼並不是選才的萬靈丹,」喬治亞迪斯表示。「某些情況下,它反而會帶來反效果。因此,企業必須積極思考,如何設計誘因制度,才能真正改善應徵者組成。」

提高佣金能吸引更厲害的業務嗎?也可能損害整體員工品質

以百貨公司員工為例,銷售人員依業績領取佣金,如果主管將佣金率從5%提高到7%,應該會激勵他們賣出更多產品。乍看之下,提高佣金似乎是吸引銷售人才的明確策略。畢竟,高技能銷售人員能賣得更多,能從高比例的佣金制度中獲得更多利益。

但現實更為複雜。當佣金提高後,這份工作對高技能與低技能人員都變得更有吸引力。雖然高技能應徵者確實能從中受益更多,但也可能會有更多低技能者因為更高的潛在收入而蜂擁而至。而如果潛在的低技能應徵者比高技能應徵者增加得更快(在業務的人力市場中並不罕見),那麼提高佣金最終反而可能導致公司錄取到更多低技能銷售人員,損害整體員工品質。

因此,「你必須有系統的思考,誘因制度是否會無意中吸引到更多低技能勞工,而不是認為更強的誘因一定能提升人才品質,」喬治亞迪斯指出。

設計讓高技能員工受益,而非一視同仁的誘因制度

雖然這套模型無法提供一體適用的解方,但它確實為想優化誘因制度的企業提供了實用指引。喬治亞迪斯建議,雇主應設計出對高技能員工特別有吸引力的誘因機制,而不是對所有人一視同仁。

「如果你只是調高整體薪資,所有人都受惠,來應徵的人會來自各個層次,」他表示。「但如果你調整誘因的方式,讓高技能員工明顯受益,而低技能員工不會因此占到便宜,就能改善選才結果,吸引更多高品質人才。」

當然,要達成這種平衡並不容易。雇主往往不清楚應徵者的其他職涯選項、實際能力或個人偏好。為此,卡斯楚–皮雷斯與喬治亞迪斯提出了一個簡單的方法,讓企業至少能判斷自己的誘因機制是否有助於改善選才品質。

雇主需在調整誘因前後追蹤2個簡單指標:應徵者總數與未通過篩選的人數。如果應徵者總數的增加比例,高於落選者的增加比例,代表選才效果正在改善,也就是更多高技能人才成功通過篩選。

此外,研究人員還設計了一套2階段測試,協助企業找出最合適的誘因設計。首先,雇主在正式聘用前,先小幅調整誘因制度,觀察這項變動對應徵者總數與篩選落選者數量的影響。透過這項實驗,可以判斷哪些誘因調整有助於提升選才品質。

延伸閱讀:如何吸引全球化人才?麥肯錫:台灣企業應從4大領域,建立國際級的文化與管理制度

接著,在員工入職後,再進行第二次誘因調整,觀察這次改動對員工生產力的影響。綜合這2階段的數據,企業就能找出最適合自身狀況的誘因制度。

「理論上,可能存在無窮多種情境可供考量,」喬治亞迪斯說。「但我們的一項關鍵發現指出,在某些假設下,只需這2項簡單的測試數據,就足以引導雇主設計出最佳誘因制度。」

「誘因加碼並不是選才的萬靈丹。」— 喬治.喬治亞迪斯(George Georgiadis)

(本文初稿由AI翻譯,審定|張玉琦)

原文為How Higher Pay Incentives Can Backfire,本文先前刊登於 Kellogg Insight,獲得凱洛格商學院授權刊登。原文連結:https://insight.kellogg.northwestern.edu/article/how-higher-pay-incentives-can-backfire

專題教授
喬治・喬治亞迪斯(George Georgiadis)凱洛管理學院策略學副教授
關於作者
亞伯拉罕・金(Abraham Kim)凱洛格洞察(Kellogg Insight)資深研究編輯
關於研究
亨利克・卡斯楚–皮雷斯(Henrique Castro-Pires)與喬治.喬治亞迪斯(George Georgiadis),2025年,《誘因與選才》(Incentives and Selection),工作論文(Working paper)(編註:指未正式發表的初稿)。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