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變革管理
feature picture
GaudiLab via shutterstock

頻繁實驗不等於持續進步,短期成果恐拖慢長期創新

凱洛格商學院(Kellogg Insight)
2025-09-26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曾經風靡創新界的口號「快速行動、打破常規」(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在過去10年逐漸退流行。科技公司如今更偏好使用「持續實驗」(continuous experimentation)。不論如何形容,核心目標都是一致的:達到快速、以數據為導向的更新。從測試按鈕的顏色到演算法的表現,企業進行的實驗愈多,就愈有機會創造成長、提升效率。

並非所有成功的實驗都一樣有價值。有些實驗雖然在短期內看似帶來正面變化(例如提高利潤、增加顧客留存等),其實對公司的運作流程帶入了新的複雜性,讓改變變得困難,也使得未來的實驗更難執行,減緩了創新。

延伸閱讀:AI 將成為職能「放大器」!BCG 吳學霖:強化 5 技能,才能真正發揮價值

「根本性的問題是:當我們說某項實驗『成功』時,到底是什麼意思?」凱洛管理學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營運學助理教授塞巴斯蒂安.馬丁(Sébastien Martin)說:「現在它對企業和客戶都很棒,但從長遠來看,它是否會影響創新的能力?」

為了探究實驗導向企業的隱藏成本,馬丁與凱洛格學院的黃煜迪(Yudi Huang)以及共乘服務公司 Lyft 前首席科學家秦志偉(Zhiwei Qin)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用以捕捉公司內部變動所產生的複雜性。他們發現,複雜性所造成的摩擦會隨時間累積,如同債務利息一般。換句話說, 每一次成功的改變都會讓下一次改變更加困難 ,需要更複雜、耗時的實驗,且這種拖沓常常隱而未顯。

然而,研究也發現,一旦公司的複雜性超過某個門檻,就變得沒理由抗拒這種情況。因此,即使實驗變得更慢、更少,企業反而應該接受這類「複雜性債務」(complexity debt),即使這會讓實驗報酬遞減。「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解決方案往往是從零開始重建,而不是試圖阻止複雜性產生,」黃煜迪說。

「這個模型揭示了極其違反直覺的事,」馬丁坦言。「它揭示了一個幾乎沒有人討論的影響。」對於大量投入資源實驗的科技公司來說,理解這種被忽略的影響尤其重要。「科技公司有大量團隊專門負責實驗;實驗成功是升遷的關鍵,」馬丁表示。「但要說某件事『長期有效』,其實出乎意料的困難。」

實驗成功的隱藏成本:難以實施下一次改變

馬丁對這種困難有親身經歷。2020年他在Lyft擔任研究員時,曾協助測試一種新的強化學習演算法,用於配對司機與乘客。「實驗成本很高,但絕對值得,」他回憶道,「它提升了司機的收入,也讓顧客更滿意,我們的實驗儀表板幾乎所有指標都是綠燈。」2021年Lyft在全球部署了這項新演算法。一切似乎完美,真的嗎?

「我後來發現,當你做出這樣的複雜改變後,會讓其他團隊更難創新,這也會讓實驗本身變得更加困難且代價更高。」馬丁說。

舉例來說,當你使用一個會自我調整的高階機器學習演算法,下一個實驗構想不僅難以發想,也更難落實。「我必須預測這個超聰明的演算法會如何回應我的點子,」馬丁解釋,「這讓我很難靠直覺判斷我的點子是否可行。」

此外,這類影響整體系統的複雜實驗,遠比A/B測試按鈕顏色還要麻煩。就像把一塊巨石丟進急流一樣,Lyft的新演算法可能會以不可預測的方式改變整個系統的運作流程。因此,唯一能測試的方法就是讓所有人同時體驗演算法,觀察結果,再切換回原設定進行比較。這種「切換實驗」(switchback experiments)需要重複進行很多次,並花費更長時間,才能產出可靠結果。

馬丁意識到,實驗帶來的複雜性債務可能悄悄拖慢未來的創新能力,但「在當下,幾乎無法衡量。我開始懷疑自己的決策,於是展開了一場有趣的數學探索。」

建立衡量「複雜性」的模型,計算執行實驗的得失

如同技術債務,「複雜性」在公司中難以衡量,因為它本身難以定義。

「它可能包括官僚流程、軟體架構、組織層級等等,」馬丁說。「但在我們的模型中,複雜性只有一個意涵:當你的複雜性愈高,公司每天成功執行一次實驗的機率就愈低。」

基於這樣的定義,馬丁與共同作者建立了一個模型,用來模擬公司在持續實驗下的演變。他們用2個主要變數來評估實驗設計出的理想化公司:第一是效用率(utility rate),代表公司透過實驗欲最大化的目標,例如如利潤或使用者參與度等;第二則是複雜性,它會拉低實驗效率。

這樣的權衡其實很直觀。隨著時間推移,成功的實驗會提升公司的效用率,就像Lyft的新演算法提升了收入、互動與效率;但同時,每一次實驗產生的變動都可能增加或維持系統的複雜性。

分析模型行為後,研究人員發現,複雜性問題確實存在,並會以3種「陷阱」模式呈現。

第一種陷阱是複雜性債務的負面影響無止境累積,沒有上限。「如果你總是依據實驗結果持續推動改變,那麼它的後果將無法控制,」馬丁說。

第二種陷阱出現在公司達到某一複雜性門檻後,即使試圖不再增加複雜性,也無濟於事:在模型中,當公司已高度複雜,最理性的選擇反而是繼續進行實驗,累積更多債務。

為什麼?因為管理複雜性在短期內成本高昂,卻要到長期才能看見效益。「上市公司的投資人通常只在意未來最多5~10年的表現,」馬丁解釋,「而對一間規模已大的公司來說,機會少之又少,你會有更強烈的動機去追求任何可得的短期改善,不顧長期代價。」

但對於低複雜性的公司(例如新創公司)來說,則更應該警惕。他們比成熟公司更在意短期收入與成長,尤其容易掉入第三種陷阱:為了加速實驗,快速推動導致複雜性的「貪婪型實驗」。這也是許多科技新創的困境:他們必須在下一輪募資前展現高速成長,因此傾向選擇短期有效、但會迅速推升複雜性的實驗。而當他們真的開始擴張時,已高築複雜性債務。

「新創和上市公司是完全不同的世界,」馬丁說。「看似可以幫助公司成長的每一項改變都必須立刻實施,否則公司就會死。」

為了去除實驗帶來的複雜性,也該把「退化實驗」納入考量

那麼,複雜性及其對實驗與創新的負面影響,是否無可避免?也許如此。但馬丁提醒我們,不要過度解讀這個模型。「我們這篇論文的目的是揭示一種實驗中的影響效果,讓人們認真思考這件事,」他說。「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知道問題存在。」

馬丁補充說,與許多公司所持的態度相反,持續實驗並不是一張持續進步的免費門票。「根據我在科技圈的經驗,我覺得這個觀點會引起很大爭議,」他表示。

延伸閱讀:8 成的公司「數位轉型」中!你的領導方法跟上了嗎?

舉例來說,例如所謂的「退化實驗」(degradation experiments)就像反向的切換測試:暫時撤銷一項看似正面的改變,觀察是否會有不良影響。若無負面影響,也許就可以移除這項變動與其所造成的複雜性,因為「系統已經演化,不再需要改變,」馬丁說。而在製藥等其他重視實驗的產業中,研究長期效果(而非僅看短期結果)是常態。

「科技產業需要更多這樣的思維,」馬丁表示。「這能讓大家意識到:變革可能只是暫時性的,因為它們是有代價的,撤回或重新評估,也完全合理。」

(本文初稿由AI翻譯,審定|張玉琦)

「根本性的問題是:當我們說某項實驗『成功』時,到底是什麼意思?現在它對組織和客戶都很棒,但從長遠來看,它是否會影響企業創新的能力?」凱洛格管理學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營運學助理教授 塞巴斯蒂安.馬丁(Sébastien Martin)

原文標題「The Hidden Cost of Successful Experiments」,先前曾刊登於凱洛格觀點,獲得凱洛格商學院授權刊登,原文連結:https://insight.kellogg.northwestern.edu/article/the-hidden-cost-of-successful-experiments#

專題教授
塞巴斯蒂安.馬丁(Sébastien Martin)凱洛管理學院營運學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約翰.帕弗斯(John Pavlus)是一位專注於科學、科技與設計主題的作家與導演,現居奧勒岡州波特蘭。
研究出處
黃煜迪、塞巴斯蒂安.馬丁、秦志偉(Tony Qin),2025年,《實驗中的複雜性陷阱》(The Trap of Complexity in Experimentation),工作論文(working paper)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