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企業更積極導入 AI,BCG 的調查發現,和 2024 年相比,人們對於 AI 的信心有所提升,擔憂減少。但細看工作者使用 AI 的狀況,只有 51% 的基層職員會經常與 AI 協作,和前一年的比例差不多,未見成長。
雖然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沒有場景,例如便利商店的店員就不太需要使用 AI。或是員工擔心 AI 提供的資訊不正確,需要花心力驗證,反而無法提升工作效率,而決定不使用 AI。但如果有場景,卻沒有太多員工使用 AI,公司可以 檢視培訓的方法,是否與場景結合 ,以及 領導者的參與程度 。
活用內部資源,打造 AI 使用動力
初期,企業多半從外部聘講師,教員工如何使用 AI,但有效的培訓,需要與業務場景結合。導入一陣子之後,企業可以從每個部門中,找到很會用 AI 的人,請他們分享如何在工作中應用 AI,會比找業師授課有效果。如果是像法務等較保守的單位,沒有人使用過 AI,企業的人資部門就需要詢問同業,了解其他公司的法務部門有沒有用 AI,並邀請他們的人當講師。
至於重視公司機密、資安的研發人員,也可能避免使用外部的 AI 工具。部門主管可以指派年輕或是對 AI 感興趣的部屬接手專案,例如程式方面的偵錯、幫客服部門解決要花大量時間的重複性任務。這些方式都有機會促使更多員工在工作中使用 AI,同時,像是負責任 AI(responsible AI,以安全、符合道德的方式開發、評估及部署 AI 系統的方法)等基礎素養的培訓,也要同步進行。
除了規畫培訓,領導者也要給予支持,包含在內部推廣 AI、給予資源。例如舉辦黑客松(hackathon)活動,並提供獎勵。但除了給胡蘿蔔,也有企業祭出棍子,變相要求職員在工作使用 AI。舉例來說,公司不再開出職缺,但要求部門的業績成長 15%。無論是胡蘿蔔或是棍子,建立激勵機制可能會比公司放牛吃草,更能促使員工用 AI。
聚焦關鍵職能,逐年改革流程
較理想的狀態,是由各部門主管帶領團隊,積極部署(deploy) AI,讓每個單位都能有效應用 AI 工具,提升工作效率。與此同時,企業領導者也必須思考,如何透過 AI 來重塑(reshape)工作流程。不過,流程重塑需要投入資源與時間,不可能一次涵蓋所有部門,所以較務實的做法,是每年聚焦 1~2 個關鍵流程,逐步推進改革。
高層需要判斷,公司未來想持續保有競爭力,最關鍵的職能是什麼,並親自下場推動變革。舉例來說,同樣是食品行業,有些公司可能認為關鍵在於推出對的產品,就會優先重塑產品研發與上市流程,加速從消費者洞察到產品上架的周期。有些公司則可能著重在對的時機促銷對的商品,他們重塑的重點就會放在行銷流程上。
至於企業是否需要把資深員工的專業知識(domain knowledge)轉化為公司 AI 資產,例如行銷人員把怎麼寫企畫、排程的知識整理成 prompt,與團隊共享,以提升整體工作效率。我認為這是一種策略上的選擇。
因為對某些公司而言,可能會擔心系統遭到駭客入侵、導致敏感資料外洩。對這類企業來說,更適合他們的做法,或許是透過留才,把關鍵知識留住。即便有人離職,也無法一口氣帶走一萬個工程師腦中的經驗。換句話說,要將人才的專業知識全部 AI 化,還是把人才管理好,各有風險跟優點,也都可以是解決方案。(口述|徐瑞廷,整理|麻愷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