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談論 AI 的生產力革命,許多管理者都興奮「效率奇蹟」的實現:少數員工加上 AI 與自動化工具,就能完成過去整個團隊的工作。
幾天前,我與一家大型電商平台營運長在聚會中聊起這個話題,他表示公司正在考慮縮減初階員工的招募,連實習生都不打算開缺了。我理解他的立場,但當組織瘋狂追求這種短期效率時,卻可能讓未來的領導層斷炊。
AI 驅動的精實團隊,導致初階職位減少 13%
原因是,這是 2 套截然不同的管理模型,傳統的人才通道,是一個我們都熟知的線性系統。低成本畢業生從基層進入,在重複任務中犯錯、學習,吸收組織的隱性知識;優秀的人逐步晉升,最終成為組織中堅。這個模式穩定可預測,但缺點是成本高、速度慢。
第二個模型,就是 AI 驅動的精實團隊,也就是前述營運長嚮往的體制:以少數「超級員工」組成特種部隊,運用 AI 工具處理例行任務,優點是極致的效率與成本效益,但卻有著長期風險。
這不是臆測,根據史丹佛大學的論文《煤礦中的金絲雀?關於人工智慧近期就業影響的6個事實》指出,生成式 AI 普及後,「AI 曝險度高」(工作容易被自動化或輔助的職位)的職業中,22~25 歲的初階職位減少了 13%。
管理者很容易被模型二的效率吸引,當一份 ROI 分析報告擺在面前:一邊是自動化每年可省下 30 萬台幣、錯誤率下降,另一邊則是難以量化的資深員工價值,結果總是一面倒,特別是那些背負季度財報壓力的管理者,幾乎都會選擇前者。
過度追求效率,恐讓組織喪失領導梯隊
當管理者聚焦在「效率」,卻忽略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組織存在的目的。
Thinkers50 全球 30 大管理思想家桑吉.喬德利(Sangeet Paul Choudary)認為,工作是為了解決系統中的 3 種限制條件:知識稀缺、風險控管、協調成本。如果用這 3 個角度檢視 AI 導向的精實團隊,就能看見潛藏危機:
1.知識傳承中斷: 初階職位的存在,不只是執行任務,而是「知識傳承的場域」。資深員工的隱性知識,是在指導新人、修正錯誤中得以傳承,AI 可以給出標準答案,卻無法傳授經驗。當組織砍掉基層職位,就等於砍掉組織的根基。
2.風險處理真空: 自動化能解決 95% 的常規問題,但災難往往來自剩下的 5%。這些例外是由老員工滅火,如果沒有讓新人處理「小火苗」,他們永遠學不會面對「森林大火」。
3.新協調成本上升: AI 帶來人機、不同 AI 系統之間的新互動,當 AI 的建議與員工直覺衝突時,該聽誰的?只有深刻理解業務流程的人,才有辦法分辨,而這種判斷能力,正是從基層磨出來的。
這就是 AI 精實團隊的矛盾:它看似敏捷,卻極度脆弱,如同一支沒有板凳球員的球隊——先發華麗,但一旦有人受傷,整個系統就可能瓦解。
我問那位營運長:「5 年、10 年後,那些搭配 AI 的超級員工升主管時,誰能接手他們的位置?」
傳統的人才通道雖慢,但它是一台「經驗製造機」,確保組織永遠有人在學習,一步步成為管理者。當企業為短期成本拆掉這台機器,等於在資產負債表上悄悄記下「未來人才赤字」。起初問題不明顯,甚至會因人事費下降而獲利亮眼,但等到組織需要新一代領導者時,才發現整個梯隊早已斷層。
在台灣,AI 對白領工作的衝擊還沒完全到來,但「慢到」不等於「不會到」,現在可以說是我們的一個短暫的策略窗口,我們不能再用過去的思維設計教育與培訓體系,必須用更模組化、敏捷的系統:
1.企業主導的新式學徒制: 將初階員工定位為「系統學習者」,他們的工作不是執行重複任務,而是理解、監控與優化人機協作流程。
2.以專案為核心的經驗組合: 打破部門牆,讓新人在跨部門專案中快速積累決策與溝通經驗。
3.終身學習的再定義: 大學不再只提供一次性的學位,而是夠在職涯任何階段,快速學習新技能的「微學程」與「能力認證」。
我最後建議那位營運長,不要輕易關上為年輕人敞開的大門,而是重新設計那扇門,以及門後的路徑。對整個台灣而言,現在的每一個選擇,都在決定未來是否還有足夠的人才,來應對一個無可避免、由 AI 驅動的世界。
核稿編輯:林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