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月底時,我下載了叫車 App Bolt,因為好奇:「這波折扣到底有多誇張?」畢竟新聞說他們進入台灣時,對司機讓利 5%,那對乘客應該更下重本吧?結果下載完馬上收到 5 張 3 折優惠券,每張最高折 200 元。那折扣之深,讓我這個很久沒叫車的人都驚呆。
我隨手把這個「生活新發現」寫成一篇臉書貼文,沒想到瀏覽次數竟超過 34 萬。更讓我意外的是,留言回報使用心得的朋友中,有人因為體驗好而成了愛用者、天天叫車,還有人乾脆去當 Bolt 司機。
另一篇,是我分享去百貨公司遇到一位「不推銷,卻最能打動人」的店員。他讓我這個平常不太買衣服的人,買下人生第一套運動品牌的西裝。那篇貼文也意外吸引超過 10 萬人瀏覽。
不刻意經營的貼文,為何反而很多人看?
這些都不是刻意經營的內容。沒有流量密碼、沒有置入、沒有想要「建立人設」。只是單純分享生活的觀察與感受,像在跟自己對話。
沒想到非公眾人物的我,竟也能因此與更多人連結,讓多年未見的同學、鄰居、朋友,持續在網路上互相關注、留言、問候、互動。
在這個講求效率、速效、變現的時代,行銷常強調「人設打造」與「流量策略」。但我想用自己的例子證明: 真實風格,也能帶來連結。 真誠分享生活的當下,就足以拓展朋友圈、延續信任與影響力,甚至創造更長久的互動。
回頭看自己這幾年的貼文,我發現那些最受歡迎、最能觸動人的內容,其實都具備幾個共通點:
1. 真實性
即使談專業,我也會帶一點幽默、自嘲或真實情緒。不只分享順利與快樂,也寫下困惑與不安。
人們感受到的,不是形象,而是「有人味」。
2. 新鮮感
我喜歡觀察各種題材,從商業、3C、小家電到日常小事,甚至是面對青春期孩子的教養苦惱等等。各種生活面向,也交錯出意想不到的話題。
3. 持續性
我幾乎每天都寫,許多朋友說「每天都能看到你」,久而久之,他們會期待下一篇。這份穩定,成了信任的起點、長期的習慣與連結。
4. 累積的信賴感
最珍貴的,是那群看我 10 年、20 年的朋友。他們或許不常留言,但默默關注。
即使不見面,也會覺得「熟悉」,這是長年真實存在的力量。
真實,或許沒有「人設」那樣閃亮,卻有一種更溫暖、更耐久的感染力。它讓我們在虛擬世界裡,也能被看見、被記得,而那,才是真正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