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多數企業裡,「當責」幾乎成了管理顯學。從高層到基層,人人都在談責任、強調承擔。然而現實卻是:口號喊得震天價響,組織問題依舊反覆出現,效率不增反減。
根本原因在於,許多公司推動「當責」時,只強調心態(mindset),卻忽略了員工最核心的短板──系統化解題能力。當員工被要求「要負責」,卻無力真正解決問題時,最後只好選擇「攤手不當責」。
許多公司高層都面臨一個核心痛點:問題不斷重複,解法卻流於表面,組織效能遲遲無法突破。桃園捷運公司近期便針對此挑戰,為主管舉辦了一場「PRA Model」內部訓練課程,並透過 PRA Model 國際版權對話式與圖像化的教學,引導員工學習系統性思考。這不僅是一場工具導入的教育,更是一場文化再造的起點。
桃園捷運的董事長與總經理親自參與並給予回饋,這點意義重大。因為「當責文化」若僅停留在基層,很快會流於形式、組織便難以真正翻轉;唯有管理階層率先示範,並將 PRA Model 視為公司「共同語言」,文化才可能深植,從上而下的落地。
當責文化展現在 4 個面向
在不少組織裡,員工習慣等待指令,被動處理問題,甚至遇到挫折時推諉塞責。這些行為表面上不會立即癱瘓公司,但長期累積下來,會讓組織陷入「低效循環」:
•   問題反覆發生、經驗難以累積
•   員工對決策缺乏參與感,士氣下滑
•   主管疲於救火,卻始終無法抓到真正癥結
相對地,當責文化強調的是「每個人都是問題解決者,也是成果承擔者」。這種文化的展現,至少有 4 個具體行為:
1. 協作分享,主動解題:不藏私、不等指令,視團隊成功為共同榮耀。
共好的團隊不追求個人英雄主義,而是強調合作。成員們樂於分享知識、經驗與資源,彼此之間沒有藏私心態。大家會將團隊的成功視為共同的榮耀,當有人遇到困難時,其他人會主動提供協助,形成互助互信的氛圍。員工主動尋找並解決問題,而不是被動等待上級指示。
2. 暢通溝通,彼此尊重:雙向對話取代單向命令,讓員工參與決策。
一個共好的組織不會只仰賴單向的命令,而是建立開放且暢通的雙向溝通管道。這意味著公司樂於傾聽員工的聲音、接受回饋,並適時揭露重要的決策資訊。當員工覺得自己的意見被尊重,並且能理解公司的方向時,他們會更有參與感,也更願意投入。
3. 信任賦權,承擔後果:給予自主權,讓員工自發對成果負責。
共好文化的核心在於信任。企業信任員工能夠獨立完成工作,並給予他們足夠的自主權。當員工感受到被信任時,他們會產生責任感,並積極主動地為團隊和公司創造價值。對自己的行為、決策及其結果負起全部責任。無論成功或失敗,都不相互推卸責任,而是從錯誤中學習並持續改進。
4. 目標一致,自我驅動:將公司願景與個人成就連結,形成凝聚力。
一個共好的企業,會將公司、團隊與個人的目標緊密連結在一起。所有成員都清楚並認同公司的願景、使命與核心價值。當大家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時,會更容易產生凝聚力與向心力。員工將工作成果視為個人職涯的成就,並為此感到自豪。展現出高度的敬業度,有助於提升個人職涯發展和企業的整體績效。
這樣的文化,正是企業能否進入「高效、敬業、持續成長」狀態的分水嶺。
企業為何推不動當責文化?心態有了,解題能力卻缺席
許多企業推動「當責文化」時,往往只停留在心態倡議(mindset),卻忽略了更根本的問題:員工若缺乏系統性的解題能力,光靠口號再三強調「要當責」,最後只會流於形式。當員工面對棘手挑戰卻無從下手時,「攤手不當責」反而成了唯一選項。沒有方法的當責,只會讓員工選擇攤手。
因此,真正能落地的當責文化,必須同時搭配一套可操作的解題方法,讓員工不只是被要求「負責」,而是有能力「把問題解決」。這正是企業導入 PRA 模型的關鍵原因:讓每一位同仁都能以一種簡單、有效、可複製的方式處理問題,並逐漸形成組織的共同語言。
為什麼問題總是重複?
多數人解題的慣性是:「看到 問題 (P) → 立刻採取 行動 (A) 」。這種方式雖快,但往往忽略了背後的根本 原因 (R) 。結果就是:問題暫時被壓下,但過一段時間又捲土重來,組織陷入「救火循環」。
這種思維下,問題處理變成最遠的路徑 ── 效率低落、經驗無法累積,每次都像從零開始。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線性思維,不僅浪費資源、讓團隊陷入挫折感,更導致問題始終無法根治,員工只能被迫用暫時性的方案敷衍客戶或老闆。
這樣看似很容易將問題處理(可能不是解決),但通常得來來回回多次,或者是問題不斷重複發生......反倒成了「問題P」到「行動A」的最遠路徑。同時更不容易將經驗積累,每次問題發生(可能是同一個問題),就必須從頭解起。
PRA 模型:讓組織有共同的解題語言
由我開發的 PRA Model,正是針對這個痛點提出的框架。它看似簡單,卻能顛覆組織解題效率:
•    Problem (P):釐清問題
先區分議題/問題,然後以問題為中心點思考:此問題重要嗎?需找哪些同仁來協助?如何清楚描述問題?等等。
•    Root Cause (R):找出真因
深入探討因果鏈,透過數據與證據確認核心成因,避免經驗主義的偏差。必須考慮隨之而來的影響,盡可能積累你的經驗,不要每次都跟新手一樣,以真因為思考中心點,應該專注在:如何深入探討可能的真因?佐證資料如何收集?真因找到後,如何擴大影響力?等等。
•    Action (A):行動落實
為了提升效能/效率,要把成果做出來。必須以行動為思考中心點,並定錨在這些工作上:永久對策、效果確認、預防再發的機制等等。讓解決方案可複製、能累積。
品碩創新 PRA Model 課程透過國際版權開發的「思考圖」工具,引導學員從「問題是什麼」開始,深入探討「根本原因」,最後才提出「解決對策」。這種環狀的思考模式,能幫助主管與員工建立更全面的問題解決能力,避免「見樹不見林」的盲點。
此外,這不只是學一套流程,而是學會用共同的語言進行問題討論。這一點對跨部門協作特別關鍵,大幅避免不同單位各說各話的盲點。也就是說,PRA 的價值不僅在於「解法」本身,更在於它成為組織跨部門的共同語言,讓討論不再是各說各話,而是圍繞同一套邏輯與流程展開。
有主管回饋:「過去我們習慣只想單一解法,現在學會先問『真正的問題在哪裡』,再去設計對策,思維完全不同。」
推動「當責」若只是口號,往往淪為責任轉嫁的遊戲;而缺乏解題能力,員工也難以真正扛起責任。唯有文化與方法並行,企業才能擺脫「問題重複發生、效率不斷流失」的惡性循環。
當責文化提供了承擔與主動的態度,PRA 模型則帶來系統化的解題方法。唯有文化與方法並行,才能成為企業的「雙引擎」,驅動組織更高效,也能持續解決問題、累積智慧,最終強化競爭力並邁向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