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數位轉型
feature picture
ChatGPT

AI agent時代,企業如何訓練 AI 做出正確判斷?

尹相志
2025-11-19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這 2 年,企業主管對 AI 的情緒有點複雜:期待與擔心同時存在。期待它寫簡報、整理文件、分析資料的效率;擔心它一本正經卻胡說八道,這種「強大又可疑」的矛盾,正說明 AI 在企業中的角色,從聊天機器人,走向工作夥伴。當它開始協助處理工單、草擬合約、預填表單時,AI 到底能不能用?該如何讓它既能發揮價值、又不失控?

想像 AI 是剛入職的新人,用「職涯成長」來看,一開始,AI 像是會聊天的實習生:回答速度快,寫字也漂亮,能協助整理資料、摘要內容,但容易忽略關鍵,也不必然完全理解上下文。這階段的 AI 能提升效率,但不能獨當一面。

再往前一步,它成為會推理的專員:遇到問題先思考、比對資料,再提出建議。這類模型在計算、規畫、判斷上比早年可靠得多,開始能協助處理決策相關任務。

近期,AI 邁向代理人(agent)角色:不只是協助思考,而是可以在設定的邊界內自己「去做」某些事。例如:建立工單、比對資料、更新欄位、發送通知、彙整不同系統的資訊。這代表 AI 已經從知識型支援者,進化為「流程的部分執行者」。

要理解 AI 的能力,一個關鍵概念是:它在生成文字時,會帶著一點「刻意安排的隨機」。

這讓 AI 同時具備詩人與考生的特質:一方面像詩人一樣有創意,適合寫提案草稿、行銷內容、故事發想;像考生能抓到大方向,但細節可能不完美,有時甚至「腦補」出不存在的內容。企業必須認知:AI 的創意值得利用,但決策不能完全交給它;草稿可以交給它,承諾與執行要有把關。

現階段的限制,是未來真正自動化的踏板

許多企業將 AI 工作流誤解為「新一代自動化」,彷彿只要把流程畫成一長串節點,AI 就能按圖施工。然而,企業流程更像一條時常起霧、偶爾塌方、充滿岔路的山徑,困難的不是釐清順序,而是穿插其間的例外、模糊與判斷。

延伸閱讀:AI agent 來了!未來白領的戰場不在「懂多少」,而是能否管好它

現在的 AI 工作流仍在「人控流程、AI 做原子任務」,是一種務實取徑,原因是:
1.智慧判斷仍在成長期 :AI 能拆解、能執行,但對模糊情境的拿捏仍缺乏一致性。
2.企業的判斷知識尚未結構化 :許多決策靠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傳承,AI 需要時間消化。
3.流程本質難以窮舉 :例外太多、跨部門依賴太強,用靜態流程硬寫,只會變得脆弱。

與其期待 AI 接管全程,不如把它定位為:一個正在累積企業智慧、逐步鍛鍊判斷能力的「數位準主管」。人類在關鍵節點的審核,不只是安全網,更是教材來源。

延伸閱讀:麥肯錫:只有 6% 企業真正靠 AI 賺到錢!他們做對哪些事?

每一次人工判斷,都是 AI 未來獨立決策的材料。

我認為現階段的 AI 工作流不是終點,而是跳板。透過原子任務、分階段驗證與人類回饋,我們正在打造一條從「代辦」走向「代理」、從「輔助」走向「自主」的學習曲線。最終目的並不是讓人永遠控制流程,而是讓 AI 有一天能安全、自信地接手大部分標準化與可預測的判斷,讓人類把精力放在策略、創造、協作與真正複雜的抉擇上。

目前的 AI 已具備處理大量資訊與自動執行部分任務的能力,但真正的「智慧判斷」仍在形成。這意味著,企業可採取 「逐步交棒」策略。具體來說:

階段一協助期 : AI 負責資訊整理、摘要、比對,像實習生熟悉環境。
階段二共作期 :AI 能預填欄位、起草建議,開始參與流程,但仍需人核可。
階段三委任期 :AI 的判斷模型成熟後,能自主處理標準化與可預測的情境,人類只需處理例外與策略層次。

每一次人工審核、每一則回饋、每一次例外處理,都會變成 AI 的判斷素材,為下一階段的接手能力打底,確保 AI 在未來能真正扛得住流程,而不是帶著風險硬上場。當企業有能力清晰標註資料、記錄判斷邏輯、建立回饋循環時,就等於在打造下一代的「數位主管」。而 AI 能否最終接手流程,不取決於它現在能做多少,而取決於企業是否願意、也能夠系統化的教它「如何像企業一樣做判斷」。

繼續閱讀 AI 生成式 AI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