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 Business > 創新創業
feature picture
1

中油、全聯都加入!為何各行各業都在賣咖啡?拆解台灣黑金市場趨勢、戰況

採訪·撰文 周頌宜
2022-05-10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台灣人究竟有多愛喝咖啡?走在路上,人手一杯咖啡,想喝咖啡,便利超商、連鎖咖啡店、獨立咖啡館都可以買得到。近幾年,就連通路大老全聯、國營事業中油都創立咖啡自有品牌,甚至國外的咖啡連鎖業者,如閃電咖啡(Flash Coffee)也加入戰局。這波咖啡浪潮怎麼興起?台灣的咖啡業態又是如何發展?

咖啡館密度為世界之最,連超商咖啡都很講究

國際咖啡組織(ICO)調查,台灣咖啡市場年產值約800億元,一年喝掉28.5億杯咖啡,平均每人喝下約200杯咖啡。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教授吳師豪指出,台灣人的咖啡消費均量不及日韓,甚至不到歐美的二分之一,「發展空間還很大。」

OFF COFFEE
許多產業看上咖啡市場商機,也在既有商模中導入咖啡生意,例如零售通路全聯也推出咖啡品牌 OFF COFFEE。
全聯
延伸閱讀:不把四大超、連鎖咖啡視為對手!中油跨足咖啡戰場,背後原因竟是 ESG 轉型?

根據財政部的統計資料,2021年登記為咖啡館的店家超過3000家,「這還不包括為了減少稅收,將營業項目登記為小吃店的『咖啡館』,」台灣咖啡研究室計畫主持人林哲豪補充,以國際對咖啡館的定義,台灣的便利商店基本上等同咖啡店,換句話說,台灣擁有約1萬5000家咖啡館,為全球密度最高。

林哲豪指出,2004年,台灣咖啡豆的進口量超過1萬公噸,至2021年已達到4萬多噸,「目前產值的統計方法混沌不明,但確定是提升。」

從超商的統計數字也可以發現,即使2020年受疫情影響,上門的消費者變少,咖啡銷量仍維持成長。統一超商City Cafe杯數成長近一成,收入近200億元、全家Let’s Café年銷1.6億杯、萊爾富Hi Café也有5200萬杯,光是三大超商的銷售杯數,推估超過10萬座台北101的高度,可以繞行地球一圈。

事實上,台灣在100~200年前就大量生產、消費、輸出茶葉,在飲品文化的建立上,理解到不同品質的飲料,值得更高價值的價格,因此,當咖啡進入市場,消費者也就願意多花一點錢購買。

CITY CAFE
台灣人多愛喝咖啡?從三大超商的咖啡銷售量就可見一斑。圖為統一超的 City Cafe。
7-ELEVEN

在台灣賣咖啡,如何讓消費者買單?盤點國內黑金市場2特色

儘管國內咖啡市場前景樂觀,但要在眾多競爭者中生存下來也不簡單,「台灣人對品質的要求相當嚴苛,」林哲豪舉例,我們可以在超商買到精品咖啡,這對歐美國家來說相當不可思議。

1. 消費者挑嘴,高品質咖啡競爭激烈

林哲豪不諱言,台灣的咖啡文化發酵,便利商店是一大助力,它們提供便宜、快速、新鮮的咖啡。一般來說,烘焙廠拿到豆子,最晚7天內完成烘豆、配送的過程,超商10天內就會消費掉,造就國人對咖啡基礎品質的需求,而這個基礎,是歐美的高標。

單品咖啡(single origin coffee) 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
來自單一產區的咖啡豆,風味、口感、香氣等品質穩定。 具備完整生產履歷,且獲得咖啡品質協會(CQI,Coffee Quality Institute)杯測師認證80分以上的單品咖啡。

消費者對高品質的追求,也可以解釋幾大指標品牌的出現,除了早期進入市場的星巴克(Starbucks),還包括路易莎、CAMA、黑沃、CAFE!N等本土品牌。有的品牌重視豆子、有的注重烘焙。

延伸閱讀:怡客、丹堤接連被賣!為何愈來愈多企業併購「咖啡」品牌?3 關鍵拆解

即使是咖啡業者,也可能小看了台灣消費者的「刁嘴」,就像最近全面撤出台灣的日本咖啡品牌猿田彥,在日本的定位也是高品質咖啡,但在台灣未必有競爭力。猿田彥的咖啡豆都是日本烘完運來台灣,物流成本是其次,根本在於新鮮度大打折扣,再加上日本的生豆供應商是寡占市場,相較台灣不具競爭力。業內人士也透露,日商文化過於保守,很多綁手綁腳的限制,都影響到猿田彥在台灣的發展。

2. 便利性高,提供空間附加價值

咖啡館不只提供一杯咖啡,還包含座位使用權的概念,如以提供大量插座聞名的路易莎,就是考量到顧客在店內使用3C的需求;咖啡館的空間服務特性,讓它容易跟各種產業沾黏,直觀來說就是運輸。例如VOLVO聯手星巴克,在咖啡店蓋充電樁;中油的來速咖啡也是同樣的道理,讓消費者在等待加油、充電時喝杯咖啡。

延伸閱讀:長達 2160 公里!星巴克與 Volvo 打造「充電咖啡絲路」,看上什麼商機?

林哲豪也提醒,位置、空間固然重要,核心還是技術,也就是商品本身要夠好,「如果內部沒有專業的咖啡人員,把咖啡銷售當作賣一般商品,容易運用錯誤的販售思維,最後走向失敗。」

吳師豪提到,對重度咖啡愛好者而言,早上一杯超商咖啡,下午犒賞自己來杯星巴克,晚上熬夜加班可能是85度C、超商咖啡,顧客對咖啡品牌雖沒有忠誠度,卻要求品質、店址、便利性,加深這門生意的難度。

咖啡三要素:品牌、品質、價格,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既然任何業者都可以做咖啡,如何區分咖啡市場的業態?林哲豪認為,可以從品牌、品質、價格來看。而在台灣,目前稱得上有品牌力的咖啡業者就只有星巴克,屬於品牌強、品質高、價格高的類別;對品質敏感、價格不敏感的族群,指的是精品咖啡館、中小型連鎖業者,例如CAFE!N,其中又因原料供應、咖啡工藝的不同,有其他分野;最後,對性價比敏感的人,就會選擇到便利商店。

CAFE!N 三麗鷗聯名-01.jpg
台灣咖啡市場各路玩家以不同定位、行銷手法搶占地盤,如 CAFE!N 以擅長聯名策展聞名。
圖片提供/CAFE!N

吳師豪則以咖啡輕食、咖啡簡餐區隔,前者以販售咖啡為主,像是星巴克、CAMA、CAFE!N,後者餐食比例約占一半,例如怡客、丹堤咖啡等。就算以餐食為主的店家,咖啡品質仍是基本,不會因為作為附餐飲品就打折,否則容易被市場淘汰。

無論以什麼標準區分,能確定的是,黑金旋風會持續發展,各路玩家也以不同定位、行銷手法搶占地盤,如CAMA強調五感體驗、CAFE!N擅長聯名策展、怡客和彭園湘菜推出限定餐食,超商也搶進精品、高品質咖啡市場,如萊爾富邀請杯測師站台、全家攜手鮮乳坊、統一超聯手GODIVA、阿華田等知名品牌,為的都是滿足消費者對咖啡的高質感追求。

網站圖_台灣咖啡市場.jpg
陳姿伶製圖

本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使用

繼續閱讀 零售業 圖解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創新創業
feature picture
2

誰都在賣咖啡,卻未必都能存活!進入黑金市場前,給業者的 2 個關鍵思考

採訪·撰文 劉燿瑜
2022-05-11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英國第一家咖啡館開在商會附近,是供商人、律師討論交易的場所,說近代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發展而來的股份有限公司,是在咖啡廳誕生的也不為過。另外像法國的革命思潮、德國的女性勞權也都有萌芽於咖啡館的說法。」台灣咖啡研究室計畫主持人林哲豪指出,不管是18世紀,還是現代,咖啡總是與時髦、新潮的符號掛鉤。

「任何企業想做點新鮮事,很容易聯想到從咖啡起手。」 林哲豪說道。近年通路業中,像全聯、家樂福、美廉社等超市,或小北百貨這類五金通路紛紛賣起咖啡。其他例如台糖、中油以及北捷等不會跟飲品聯想在一塊的企業,也都意外賣起咖啡。

CUP&GO來速咖啡
台灣中油近年創立的咖啡品牌 CUP&GO 來速咖啡。

咖啡的進入門檻不高。替各式咖啡業者提供顧問行銷服務的統一集團咖啡商業服務部經理林靖雯指出,製作一杯咖啡所需的三大步驟:生豆採購、烘焙、萃取成咖啡液,在台灣成熟的咖啡市場中,幾乎都能找到專門的業者包辦。

延伸閱讀:南台灣最賺錢的連鎖咖啡!店數不到路易莎的一半,多那之如何拼出年營收 12 億元?

剛入門咖啡的企業,講究一點會找各大咖啡豆廠商送樣,尋找喜好的風味、品質。簡單一點,則可依預算,找到合適的商用咖啡機,再請廠商推薦適合搭配該機型的豆子,即可成為黑金產業的一份子。

但林哲豪卻觀察,坊間獨立咖啡業者,開業能撐過 3 年的大概不超過 5 成。根據國際咖啡組織(ICO)2020 年的統計,台灣咖啡市場產值約 700 多億,且近 5 年成長率達 20%。既然市場持續蓬勃,且入門容易,為何求生如此困難?林哲豪分析,關鍵在於受眾定位夠不夠清楚。

統一Cophi咖啡_2022-03-21_侯俊偉攝影_ (3).jpg
Cophi原是統一集團下的咖啡豆採購團隊,其生豆進口佔全臺灣1/5以上,自2019年提供顧問服務,協助業主設計、打造適合的咖啡產品。旗下經手、輔導的咖啡出杯數一年達3億杯。
侯俊偉攝影

思考一:市場定位是賣品牌?賣咖啡品質?還是賣方便?

若將把咖啡做為主要商品,以及將咖啡做為兼賣、副業的業者分開討論。林哲豪指出,在咖啡專賣店中,星巴克、路易莎、cama等大型連鎖咖啡品牌,取得的是對品牌價值敏感的消費者,這群人不見得對喝咖啡的價格或品質很敏感,但卻在意喝咖啡背後代表的流行文化、價值論述。

而在這市場外,剩下的是對價格不見得敏感,但對咖啡豆品質很敏感的消費者,因此,沒有規模經濟,賣的速度也不如連鎖品牌或超商的獨立咖啡館,若試著選擇高品質、高單價、高毛利的精品咖啡豆、手沖咖啡,也可能取得比連鎖品牌更好的坪效。

至於兼賣咖啡的業者,無論是餐飲、通路或其他業態,第一個決勝點是地點。林哲豪解釋,咖啡這種商品本身具有time sharing(空間、時間的分享)的功能,客人買的除了是那杯咖啡,還有位置。因此兼賣咖啡的業者,雖在產品力上,不見得比得過專賣店,但若能及時提供消費者所需的空間打發時間,也有獲取黑金市場份額的可能。

cama cafe.jpeg
林哲豪指出,星巴克、路易莎、cama等大型連鎖咖啡品牌,取得的是對品牌價值敏感的消費者,這群人在意的是喝咖啡背後代表的流行文化、價值論述。
cama café

林哲豪舉例,像洗衣、加油或候診等日常消費,都可能是業者能順道販售咖啡的機會。業者需評估自身據點對消費者,是否具有近便性,並針對附近對手,在產品上做出區隔。

思考二:如何留住消費者?品質穩定度、風味組合是決勝點

了解該從何處切入咖啡市場後,對專賣咖啡的業者來說,穩定度是下一個決勝關鍵。「煮一杯好喝的咖啡不難,但要維持穩定度很難。」 林靖雯指出,穩定度指的是,每杯咖啡液萃取的量、奶泡綿密度、磨豆粗細度等,是影響咖啡風味的關鍵。

「咖啡豆、咖啡設備、水,是製作一杯咖啡所需的三大要素,管理好三大要素才能維持咖啡的穩定度。」以林靖雯帶領的Cophi顧問團隊為例,在為咖啡業者建議、尋找合適的咖啡機時,會針對新設備做壓力測試。「像統一用在自家7-ELEVEN的咖啡機,至少要能負荷一天出200杯。」業者需定期維護、學會調整設備參數,才能維持穩定度。且咖啡機跟車子一樣,能從「使用年數x里程數(出杯數)」來看耗損程度,也有需定期汰換的問題。

而在機型的選擇上,從手沖、半自動到全自動都有。林靖雯指出,業者決定該採用的機型,除了與想建立的品牌價值有關,也會牽涉到店內的來客型態。如果店內人潮多且時段集中,即便走精品咖啡路線,也會傾向採半自動、全自動咖啡機,才能即時消化出杯數。

coffee-beans
統一集團咖啡商業服務部經理林靖雯指出,煮一杯好喝的咖啡不難,難在維持穩定度。

至於半自動、全自動的機型,要進到多深的領域(無論自動、半自動,咖啡機從10幾萬到50、60萬不等都有),則看業者追求的咖啡品質。「一般而言,業者對咖啡機的投資,會與出杯數成正相關。」

兼賣咖啡的業者則需注重風味的搭配。林靖雯就近年的服務客戶觀察,有愈來愈多烘焙業者也想賣起咖啡。以可頌專賣店為例,會拿其他賣甜甜圈配咖啡的業者對照,由於可頌的甜度不是很高,所以選用尾韻能帶出更多堅果香等明確氣味的豆子,會更有記憶點。

此外,也不乏其他過往少見搭配咖啡的業態。像近年有韓式炸雞業者,因為想在下午茶時段增加來客,也推出搭配咖啡的下午茶套餐。林靖雯指出,因為炸雞本身味道很重,過往習慣配高糖度的碳酸飲料。因此,當美式、拿鐵配上炸雞時,必須把味道調得濃郁點,才不會覺得咖啡太淡沒味道。

林靖雯_統一Cophi咖啡部經理_2022-03-21_侯俊偉攝影_ (1).jpg
林靖雯帶領的Cophi 咖啡顧問團隊原是統一集團下的咖啡豆業務團隊,自2019年提供顧問式服務,協助業主設計、打造適合的咖啡產業鏈。旗下經手、輔導的咖啡出杯數一年達3億杯。
侯俊偉攝影

除了滿足大眾口味,也要考慮購物旅程、市場溝通

若不確定自家消費者喜好什麼風味的咖啡。林靖雯指出,美式產品是愈來愈保險的選擇。Cophi顧問團隊會透過統一集團在各通路經營咖啡商品,累積出的大數據做推薦。「像我們觀察到以前 80% 的現煮咖啡都是賣拿鐵,現在買美式的比例則接近 40%,」

在味道上,台灣消費者以往嗜好重烘焙的焦糖香氣,近年有愈來愈多人能接受淺焙的果酸香氣,願意投資更多成本的業者也能放心挑選單價較高、帶有更多果香味的淺焙精品豆。

延伸閱讀:不把四大超、連鎖咖啡視為對手!中油跨足咖啡戰場,背後原因竟是 ESG 轉型?

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教授吳師豪指出,咖啡不僅是毛利高的產品,根據研究,咖啡也能提升五感享受,像磨豆聲響、咖啡香氣,都被證明能提振消費者在購物時的心情,因此如果能將咖啡導入消費場域、和其他產品搭配,也不乏是推升銷售的利器。

但吳師豪提醒,業者在推咖啡商品時,仍需注意「購物旅程」及「品牌聯想度」兩點。像是超市賣咖啡,應解決消費者買完冷凍商品的保鮮問題,顧客才能放心留在門市內喝咖啡。而與餐飲完全無關的品牌若想湊一腳黑金財,則需花更多行銷資源來與消費者溝通,其對飲品的專業能力,否則可能事倍功半。

咖啡世界的三波浪潮

第一波咖啡浪潮(1980 年代前):

大規模生產的罐裝和即溶咖啡
代表:伯朗、UCC

第二波咖啡浪潮(約 1990~2000 年代):

重視現煮咖啡的焦香味(中焙、深焙),以羅伯斯塔豆為主流
代表:星巴克

第三波咖啡浪潮(2010 年代~):

重視咖啡豆產地、品種,多以淺焙重現咖啡豆原有果酸風味
代表:獨立精品咖啡館

資料來源:林哲豪

繼續閱讀 零售業 創業
相關文章
商業 Business > 創新創業
feature picture
3

不把四大超、連鎖咖啡視為對手!中油跨足咖啡戰場,背後原因竟是 ESG 轉型?

採訪·撰文 周頌宜
2022-05-05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如果你是機車族或汽車族,最近加油時,是不是有聞到陣陣咖啡香?餐廳、飲料店賣咖啡一點也不稀奇,但是,台灣最大的油品公司台灣中油,竟也創立咖啡自有品牌「Cup&Go來速咖啡」,搶進這塊黑金市場,為什麼?

「我們是從一個黑金(石油)跳進另一個黑金(咖啡),」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打趣說,2018 年,中油於台北士林福林站設立第一個咖啡據點,至 2021 年全台共 61 站,年銷售近 60 萬杯,以一杯單價 50 元來計算,咖啡品項的收入約 3000 萬。「雖不到總營收的零頭,卻是中油轉型的開始。」

延伸閱讀:匠吐司、總統府特展視覺背後,設計如何幫助品牌發揚光大?專訪設計師馮宇

電動車需求高漲,加油站開發「非油品」業務成必然

「我們想做的是翻轉大眾想到石油,等同汙染的標籤,」李順欽直言,如今,各行各業都在談ESG、綠色轉型,中油身為國營事業,自然要配合政府政策,做好榜樣。

李順欽指出,中油的業務分成前端的生產、煉油,以及後端的銷售石油,在生產方面,透過計算碳排、完成碳盤查、簡化製程等作為,達到主管機關的標準。在銷售方面,除了賣油,還能做什麼?

事實上,中油自 2018 年,就在全台加油站建置電動機車充換電站;2021 年,也加入電動汽車充電站。換句話說,如今的中油,不只賣石油、也提供電力。

根據國發會公布的台灣「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2040 年新售車輛全面電動化。為了順應趨勢,中油的轉型勢在必行。

李順欽觀察,消費者加油、使用充電站少說 10 分鐘,且消費的時機多是出遊、出遠門、上班前,在這個等待的時間提供一杯咖啡提神,就成為中油的切入點。

台灣咖啡研究室計畫主持人林哲豪指出,加油站賣咖啡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因為加油需要等待,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休息站,只是台灣還沒有人做過。

加油站販售咖啡甚至已在國外行之有年,例如泰國國營石油公司,除了油品銷售業務外,早在 2002 年就成立咖啡品牌 Café Amazon,按店數規模來看,已是全球第 6 大連鎖咖啡店。全球前三大石油集團殼牌,也在 2018 年跨入咖啡戰場,據官方統計,每年至少售出 2.5 億杯咖啡。「中油在咖啡零售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我們動得還是太慢了。」

李順欽_台灣中油董事長_2022-04-06_侯俊偉攝影_ (1).jpg
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打趣說,中油做咖啡,是從一個黑金(石油)跳進另一個黑金(咖啡)。
侯俊偉攝影

成立多角化團隊、培訓專業咖啡師,用自有品牌連結多元服務

從油品跨到飲品,隔行如隔山,為什麼不和既有的咖啡業者合作?李順欽不諱言,對方都要加盟形式,「我們是油品龍頭,不可能接受加盟別人。」中油也希望保有自主權,往後規畫推出不同系列的飲品,同時連結中油Pay、數百萬中油會員,提供更多元的服務給消費者。

「雖然門檻很高,但我們決定自己來,」中油原本就有多角化團隊,專門研究、調查、發展油品以外的業務,確定進入咖啡市場後,公司再培訓內部成員取得國際咖啡師證照、觀摩咖啡工廠、選定適合改造的複合商店。

台灣中油來速咖啡
Cup&Go來速咖啡緊鄰加油站,讓消費者在等待加油、充電的空檔,可以喝杯咖啡提神。
台灣中油中華三路加油站 臉書

不過,最大的挑戰是調整加油站現有的服務流程,咖啡機一開始設置在商店內,服務人員的動線必須從營業室到泵島(編註:加油機設置區域),過程必須閃避加油車輛,咖啡也可能噴灑出來,無論對員工或消費者來說體驗都不好。多方評估後,中油改將咖啡機設在自助加油區的閒置收費亭,大幅縮短送餐路徑和取餐時間,也充分利用閒置空間,初步在桃園地區實施,未來也會推廣到其他站點。

剛開始做新業務,大部分的站長都很排斥,加盟站也持觀望態度,一來是不知道有沒有營業利益,二是要改變服務流程,萬一沒收入就只是徒增麻煩。幸好有一些勇於嘗試的站長,李順欽舉例,宜蘭頭城的前站長「輝哥」(吳燦輝)對任何新業務都抱持好奇心,並積極推廣,一天可以賣出近百杯咖啡、一個月賣掉上萬顆茶葉蛋,看到這樣的成績,其他願意設立咖啡機的站點也愈來愈多。

「我以前都喝茶,現在自己的咖啡品牌要自己推,而且不輸星巴克,」李順欽自豪地說,Cup&Go來速咖啡也提供瓜地馬拉莊園精品級的好咖啡。

李順欽_台灣中油董事長_2022-04-06_侯俊偉攝影_ (5).jpg
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表示,中油跨足咖啡市場,也是想翻轉大眾一提到石油,就聯想到汙染的標籤。
侯俊偉攝影

拓點全台100站!服務流程、商店改造成最大挑戰

問起擔不擔心與台灣破萬家的便利商店競爭,李順欽認為客群不衝突,中油的目標是來加油的開車族、機車族,加完油、充好電、咖啡也做好了,不需要特地花時間停車、下車至便利商店買咖啡,更省時便利。

延伸閱讀:騰出空間讓你喝茶、翻書、滑手機,UNIQLO 打算用坪效換什麼?

據交通部統計,截至今年3月底,全台機動車輛登記數計2265萬輛,市場前景可觀。2022 年,中油計畫將 Cup&Go來速咖啡拓展至 100 站(中油在全台總計約 2000 站),並首次前進澎湖馬公、花蓮關原等地區,目標年銷售 85 萬杯。

林哲豪分析,中油若持續優化服務流程,讓消費者無痛買單,這門事業就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曾參與輔導中油洗車業務的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教授吳師豪則指出,受制於站點大小,中油可能難以仿效國外加油站的休憩空間形式,如何讓消費者建立起到加油站買咖啡的習慣,將是中油下一階段的挑戰。

繼續閱讀 零售業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