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洗禮過後的日本,解雇或停止雇用的人數已經超過 8 萬人,《週刊東洋經濟》整理出預估未來將消失和崛起的工作種類:
馬斯克對如何挑選優秀人才一直很有「高見」,他最經典的看法就是「不在乎學歷,而是在乎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這個觀點也有科學佐證。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公告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相關計畫,並於22日開始受理,相關計畫申請辦法QA一次釐清。
職業生涯的旅程,我們也渴望更多高光時刻,但別忘了追求的過程,本身就是意義。寫給40歲了還在職場拚搏的我們,看看豪的經歷:原來,40 歲,才是真正的開始
面試時,你能分辨企業開出的待遇,哪些是勞基法保障的勞資條件?哪些是額外的福利嗎?當資方告訴你「試用期過後會調薪」、「公司一切優於勞基法」這些話合法嗎?
每年過年前後,轉職者開始蠢蠢欲動,已有工作者應把握 2 個「年後轉職黃金期」,想要領完年終再離職,但擔心錯過下一個好工作該怎麼辦?
製造、業務、倉儲、採購、人資、法務、財會等等,各個部門可以「自掃門前雪」,只做自己部門的事嗎?如果你只把自己當一顆螺絲釘,升遷路上自然沒有你。
AI 的出現,即將消失的職業種類確實變多了,但是否也會因此產生更多的新職種?在 2019 年夏天的這個時間點,我認為社會需要的職業種類為以下兩種。
這是一段放下、啟程、未知的旅程──從不確定能成否出發、不確定能否畢業,到不確定未來將會如何。
你去年完成多少成就了呢?除了回顧豐收一年,2021的起點是個絕佳機會重新審視、調整未來職涯之路。
「請完產假/育嬰假回來全都變了,工作也被調職,職場對媽媽真的很不友善。」職業媽媽:8 個月反擊、反被升職的奮鬥故事。
無論是職場老手,還是社會新鮮人,都須謹記以下十項職場地雷,讓自己的扣分指數降至最低。
疫情衝擊各行各業,業界出現一波顯著的人才流動潮。如果你 2021 年打算換工作、找工作,不妨參考LinkedIn這份報告吧!
農曆年前跳槽,不少上班族擔心績效獎金和年終領不到,若雇主扣發年終和績效獎金、強制自己將加班費換成補休、告誡不能轉職同業,合理嗎?
1月工作機會數突破70萬大關,是近兩年最高!年關將至,受疫情衝擊產業的工作者如何趁農曆年前轉職成功呢?
王永福給 30 歲的真心勸告!有時我會看到一些所謂「成功學」的文章,裡面講了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建議你及早看清。
鄒開蓮是台灣Yahoo的靈魂人物,她從2000年帶著Yahoo奇摩征戰至今,在 2020 年底揮別最熟悉的戰場。藉20年的經歷,她悟到 3 件事:
單靠面試官的一面之詞,很難了解一間企業是否重視員工。求職者可在面試時向主管或招募人員提出3個具體問題,正確判斷員工在企業心中的順位:
根據日本的經驗,過了 50 歲被辭退之後回任,薪水可能打 8 折;60 歲以後,還可能降到 5 折。白領精英們,準備好面對自己折舊的時刻了嗎?
你陸續換過幾份工作,累積了多年資歷,但這些經驗對於你之後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有幫助嗎?你的下一份工作,應該是為 3~5 年後的自己而準備的...
面試時被要求使用英語面試,只要使用幾個實用句型,就能在面試時提供更多具體細節,展現優勢,幫自己大加分!
如何找到使命感?在 TED 上教人找出人生動力的激勵演說家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建議,以「黃金圈」理論探究自己為何而工作。
常有人問我如何才能在企業裡從小職員做到總經理,同時讓薪水成長幾十倍,從而完成搶錢任務,進入財務獨立的人生新階段?
求職網站 Glassdoor 針對 2021 年職場提出一份預測報告,點出了幾個需求量將大減的職業,然而也有一些受惠於疫情,工作需求大增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