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局者》歸結3個思考框架的應用要素:因果關係讓我們理解事務;反事實提供不同選項,列出可能的行動方針;限制條件篩選合理的選項,助我們付諸實踐。
雖然對問題追根究柢很重要,但在實戰中,並不是挖得愈深愈好,而是必須找到一個 Sweet Spot(甜蜜點)
海巡署破獲品種貓走私案,考量未經檢疫恐引入疫病,依法將貓咪安樂死,引發民眾關注。有人認為走私動物也是生命,但不少人主張防疫第一,形成道德上的兩難。
機會成本指做一件事所投入的時間和資源,因為已經消耗掉了,所以沒辦法用在另外一件事上。而在被放棄的機會中價值最高者,就是機會成本。
面對愈來愈錯雜的商業問題,我們該如何處理?過去我們認為「萬事都有正確的處理公式」,但這種傳統思維已經跟不上時代。環境愈來愈複雜:
心理學家埃里克.詹納佐指出,人們很難逃離比較機制,也因為不停地比較,讓你停不下來、心很累。因為只要一直比較,總會遇上比你好的人。
「思考真的很累人,」Podcast《法客電台》主持人楊貴智坦言,「我們太習慣接受現狀。」但只有逼迫自己挑戰「現狀」,才能找到更好的可能。
批判性思考是麥肯錫最在意的核心能力,如果缺乏這個思考方式,很難訓練成麥肯錫需要的人。譚宏指出,每個問題與解決方案,都需要反覆驗證,才能確保完整與合理。
如果你學會應用批判性思考,上述兩種情境也許會有不同的結果。你可能會拆解行銷部的策略,從營收、成本與客戶需求等多元角度,給出建議及提出疑問;在
抱持進步主義的人,心態與經常運用批判性思考的人相近,他們會對任何議題保持好奇態度,想知道為什麼別人會這樣想,討論是否有更多可能性。
未來5年最重要的技能是?超過6成的企業認為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重要性提升。書中定義,批判性思考是質疑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想換工作,但不確定是不是好主意?不妨畫 2 張心智圖試試,心智圖的聚焦思考功能,可以幫助我們理性下決定!
華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在新書指出,你覺得自己「很懂」,會使思想和行動受局限。願意重新思考、探究自己潛在念頭的人,才有機會在重大決策時表現突出。
每次看到那種漂亮用心的心智圖,我心裡都忍不住歎氣。我看這些人根本沒抓住「心智圖」這個工具的要點,硬生生地把一具殺傷性武器用成了禮炮:
成功企業不是「全憑運氣」,高績效也不是僥倖得來,但是好運氣不可或缺,有時甚至還是重要關鍵。
《鏡與窗談判課》談到,從更大的格局思考眼前狀況,才能真正定義問題、解決問題背後的真正問題。
喜歡閱讀偉人傳記的 YouTube 頻道「閱部客」創辦人水丰刀,從她摸索創業、成為熱門 YouTuber 的自身經驗出發,剖析面對未來的三個關鍵能力。
業務反映,客人說報價太貴了,希望公司考慮降價。主管該怎麼思考這件事?善用多元水平思考,跳出事件本身,找出問題背後的問題。
談判中的「理性思考」遠比你想像的還困難!這7種談判中經常犯的錯誤觀念,會使談判主事者出現決策盲點:
面對工作,成果固然重要,但為求結果而違背自己做事的原則或良知,可能會使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迷失自我。到底要如何擺脫內心的雜訊,回歸平靜呢?
愈沒本事的人愈缺乏自覺!心理學家發現,最無能的人,在跟同儕相比時傾向嚴重高估自己。另一方面,最有能力的人,則會更加顯露出自我批判與自我懷疑...
其實我的寫作,從來不是從一篇空白的文稿開始,也不是從一個嚴格的寫作計畫開始,而是從「平常寫思考筆記的習慣」開始>>
我曾以為寫筆記要記下重要的句子和觀點,來提醒自己、強化記憶。然而,卻發現這樣做效果很差,原來做筆記的核心是...>>
人在做選擇的時候,能意識到自己總是按照既定模式下決定的人應該不多。為了做出不後悔的選擇,我們必須先理解選擇背後的決策風格,才能有效提升做對選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