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除了本行,還同時做「金錢諮商」工作。在我的客戶中有同年齡、做類似工作的人,收入差異竟高達百倍的案例。兩個人出生在類似的家庭,擁有同等學歷,所賺的錢卻相差了百倍,到底為什麼呢? 仔細觀察他們的生活方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一些人覺得不易消化的艱澀財經術語,我將之說得簡單一點:「如果你的錢全花在甲物上,就無法把那筆錢同時花在乙物上
臺灣寶來證券集團創辦人葉美麗在其擔任證券業務員時,深受大企業老闆和股市大戶們賞識,一天可調集的資金高達30億元,更與其他3人被封為「股市四大金釵」。她在[《投資的美麗境界:股市金釵的十堂課》][1]書
成為億萬富翁是許多人的夢想。然而,日本財經專家、著作銷售全球超過700萬冊的本田健卻認為,只要仔細觀察有錢人和與金錢無緣的人的生活方式,便可發現兩者間存在明顯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在經歷數十年的累積後,
讀小學時,我家旁邊有塊空地,面積約可停放兩輛汽車。從我開始有印象起,空地上就生長著好多根的竹子,那裡一直是我放學後的冒險樂園。此外,那片竹林對我還有個特別意義。 某天父親趁工作空檔,帶我到竹林前面,
你是哪種人?每個月賺來的薪水花到哪裡去毫無概念,只要銀行戶頭裡還有錢就覺得安心;還是,賺來的每一分錢要分配到到哪個帳戶去瞭若指掌,也已經有結婚生子後的財務規畫?有錢人又是怎麼想的? ![圖說明][1]
你八成聽過「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這句話或[這本書][1],如果言之成理,似乎也不難理解:因為理財致富的人,他們真真切切地思考過該怎麼處理自己的錢或資產。而你,很可能只是想要變有錢,卻從來沒有付諸行動
富朋友理財筆記站長艾爾文,畢業自交大研究所,從16歲開始閱讀理財書籍,累積近20年的理財經驗,29歲即離開職場專心投資,成功實現「不上班,也有錢」的財務自由夢想。 他把自己存錢和理財的觀念,集結成[
從任職於會計事務所、金融機構,再到創業經營投資顧問公司,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裡,日本經濟評論家勝間和代,持續以多種角色活躍於商界和出版市場,不但了解、也樂於分享她的財務管理之道。. 根據她的觀察,大
###問題一、如果你是這期樂透的頭獎得主,你會怎麼運用這筆巨額獎金? A. 把所有錢都花光,滿足所有物慾 B. 買禮物給親朋好友 C. 捐給需要的人或慈善機構 D. 存進銀行裡或進行投資與創業 E.
當人們談到錢時,我都會仔細聆聽。我喜歡探討人們對錢的觀念,以及錢如何增進或破壞人生。不過我最有興趣的是,怎麼利用錢當作覺醒和臣服本心的途徑,而非只是做為生活安適或獲得物質享受的工具。 只有錢沒有良心
小明是個年薪百萬的上班族,雖然薪水高卻是個卡債族,他想不通錢都花去哪兒了,卻忽視自己手上的包包、皮夾、首飾無一不是動輒上萬的奢侈品;望著每個月都付不清卡債,循環利息越積越多,他思考著,「是該換一張信用
我們先來進行一個小測驗:在路上看到 1 塊錢,你會撿起來還是直接走開?通常一般人在路上看到1塊錢,多半假裝若無其事的走掉,可能礙於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彎下腰、撿起地上的 1 塊錢。但是,假設今天換成是
之前我寫的一篇記帳心得:「[丟掉記帳軟體與 App ,轉個彎,我養成了記帳的習慣](http://www.playpcesor.com/2013/12/app.html)」獲得了許多迴響,很多朋友喜歡
買和賣就像是一場遊戲,一旦你學會了遊戲規則,付出的代價就會更小。以色列暢銷書作家史威加‧貝爾格曼(Zvika Bergman)認為,說服賣家,讓自己花更少的錢買到想要的東西,就是人一生中學到最賺錢的法
不知道你是否也像我一樣,常常做著想要中樂透大獎的夢,甚至未雨稠繆的想好,如果中了一億應該要怎麼分配使用。 一億獎金要扣掉20%的稅剩8000萬,二話不說先撥個2000萬給爸媽退休養老,1000萬捐給
想想你從小到大,從什麼時候開始,爸媽會跟你講「理財」「金錢」的觀念呢? 家裡的財務狀況,你清楚嗎?還是你也跟多數人一樣,從來不知道家裡的收入、負債情形呢? 在相對民主的美國,大多數父母都不願意對孩子
##整理可以改變命運? 日本第一整理師小松易告訴你,這是真的! 不信的話,不妨從皮夾開始, 只要10分鐘,不只體會整理的奧義, 更**打開你2015年全新金錢運!Let's Go!** ###7張投
房租、伙食、交通、保險、娛樂……就算工作了幾年,月薪早已不是22K,但生活在大都市,每個月看到帳戶餘額,還是有種「啊!台北居大不易啊(或換成台中、高雄……任一城市)!」的感嘆,每個月底只剩這樣的餘額,
大部分人都沒有金主當靠山,只能憑一己之力,一點一滴、聚沙成塔,不過,花錢容易存錢難,只要稍不注意,口袋和錢包又空了! 財經節目主持人陳斐娟認為,其實只要改一改付錢的習慣,錢就會變得比較容易存下來。她
雖然[<span style="color: #000000;">理財</span>](http://blog.17rich.com/)規劃會依個人的風險承擔度而有所不同,不過還是有些共通原則只要你願
如同樹需要持續澆水才會長大,觀念總是需要經過反覆吸收,最後才會深植在心中,根才會扎得深、扎得廣,扎到就算想用外力移除都很費力。今天要跟大家「再度」分享的預算觀念就是種值得不斷提醒的好觀念,也是在理財中
在演講時我常傳達一個理念:學習存錢,是我們付出勞力能否更有價值的關鍵。每個星期花40~60個小時工作所賺到的收入,其中有多少是流進別人口袋,又有多少能留在身邊理財,長久下來絕對是財富的差距。
常常會被問到一個問題:「我想要學習[<span style="color: #000000;">投資理財</span>](http://blog.17rich.com/),我該如何開始?」這也是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