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英文是愛世界的同一個過程!世界公民文化中心是一所兩年制英語學院,以「英語島學程」獨有的一對一教學和與國際商業趨勢同步的團體討論課程,幫助企業人士善用英語整合能力,達成個人和企業國際化的目標,為高科技與國際跨國公司仰賴的商務英語學習機構。1on1 Program
John 和老闆開會,討論到一個階段,老闆說「alright then」。他想 then 相當於中文的「然後」,應該有後續,等著等著,一旁的同事拉了他趕快離開老闆辦公室。原來...
你精心打扮去參加派對,老外朋友看到對你說「You look like a million dollars today.」別以為是在說你看起來像有一百萬穿在身上還是什麼東西很貴,這裡意思是形容一個人神清氣爽,「看上去好極了」。
在跨國科技公司當 PM 的 Mark,因為負責的產品出了一點問題,他到矽谷出差,向老闆報告台灣發生的狀況。報告過程中,老闆回應了:I've been there. Mark 心想,你有來台灣,我怎麼不知道。原來,老闆不想聽這麼冗長的問題描述,而更希望 Mark 提出怎麼解決。
Andy 在今年考績評估時(performance review)做了一個簡短的報告。結束之後,他的英國老闆對他說:「You should drive the point home.」他嚇了一大跳,難道是表現太差,老闆叫他回家嗎?
Chloe 剛到一個外商公司上班,雖然溝通都大致上沒問題,可是還是覺得有聽沒有懂,有次收到老闆的回饋,裡面寫著:You asked me what I thought about your proposal. I think this idea has legs. Chloe 看了三遍,滿臉狐疑,難道是覺得她的想法,畫蛇添足像多了一隻腳嗎?
James 到海外出差,和美國同事到餐廳吃飯,到了餐廳門口,同事說「You may check your coat at the door.」他心想,不會安全檢查這麼嚴格吧!為什麼要在門口先檢查外套?
John 剛換新手機,很開心地和他的外籍老師分享:「I just changed a new phone.」 (我剛剛換了一個新手機。)這樣講很怪。雖然中文講「換手機」,但英文裡不會用 change 這個字,而會說:「 I got a new phone. 」
瘦身/節食早就成為 universal practice,不分季節、區域、性別、種族、文化,總有人孜孜不倦,甩肉不遺餘力。在社交場合中如果遇到瘦身話題,胖瘦的用字要如何拿捏,才能輕騎過關,既不得罪對體型敏感的人,又可以四兩撥千斤,將這個話題幽默帶過?
Like or not,不管你欣賞或不欣賞,外商職場充滿了各種片語。他們不講「開始」一個專案,而用 get a project off the ground;不說「聯絡你」,而用 touch base。今天一起來看看幾個道地的美式說法。
在外商工作,同事交談中都會夾雜著英文單字,有一次一位剛轉職到外商工作的工程師到世界公民文化中心時,他告訴我們他最大的困擾是這些時不時出現在中文裡的英文,開口問又覺得糗,馬上自曝其短。
皮格馬利翁效應(The Pygmalion Effect)指「若對某人有所期望,那個人會成為你預期中的樣子。」意味著人們會因為他人的期許、讚美及肯定,影響自己的情感與觀念,繼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以符合他人的暗示與期待。
我們顧問經常改學生的 email,在修改的過程中,歸納出不同階段學習者會犯的錯誤類型。我們發現,初階的錯誤,基本上是訊息錯誤,用字錯、結構錯,老外可能不懂你要說什麼。
上周剛剛交出一個企畫案,很緊張,一直在等英國老闆批准。過不久,老闆回答:「I 'll tell you in good time.」這到底是什麼意思?難道外國人做事情,也要挑一個好時間嗎?
Olivia 到紐約旅遊,經過酒吧聽到外頭的人問「How much is the cover?」聽得她一頭霧水,心想為什麼要在路邊問「封面」多少錢。其實,cover 在這裡的意思是「入場費」cover charge。cover 直觀的意思是「封面」,封面因為是整個刊物最重點、關鍵的內容,所以「封面故事」會叫 cover story、「求職信」叫 cover letter,所以 cover charge 的 cover 也表示最關鍵的費用,也就是「入場費」,久而久之習慣把 charge 省略,只留下了 co
在外商上班的 Mark 要請假,告訴他的老闆:I'm going to hospital. 老闆聽了很擔心,以為 Mark 出了什麼事。原來 Mark 只是要去醫院做體檢。
提案的時候,Danny 聽到外籍主管說:「The idea won't wash.」我們如果以為 wash 是「洗」,自然就會聽不懂。這裡的 wash 是指「證明有效、站得住腳」,加上否定,意思就是「不相信」,像站不住腳的論點,經不起考驗的沖刷。
學生說有一回在美國的同事來台灣出差,說他有 "bad memory",他反應不過來,到底這 bad memory 是指記憶太差,還是指有不愉快的回憶?一時不敢搭腔。我們今天就來談談和 memory 相關、大家可能常犯的錯誤。
有一次出差,Sam 和幾個海外同事聊起公司新產品,閒談時 Sam 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其中一個外籍同事用了一句 "Speak for yourself." Sam 以為對方很同意自己,想聽更多想法,要繼續說前,被其他同事打斷。原來**Speak for yourself,並不是要你繼續講,而是表達反對意見**,「那是你自己的看法,我可不那樣想的」。
我們常以滑手機填滿通勤、午休、還有許多時間,這些時間加一加,一天也有兩三個小時。如果這些時間內,有 10 分鐘可以拿來輕鬆的學英文,那該有多好!這次推薦 10 個最好用的 App,幫你拾起生活中的零碎時間,幫助你的英語進步。
同事問你 "Did I do it wrong?" 你回答前,心裡早已經晃過無數小劇場,要是老實說 "Yes.",對方不想聽實話,一聽到臉就垮下來,那就尷尬了;回答 "No." 又顯得太假。方人講話比較「直」,不會拐彎抹角。但直最好是「直中帶圓」,而不是「直中帶損」。
接到外國同事打電話找老闆,老闆剛好不在,可不可回答:「He is outside.」?我們趁這個機會來說說 out 和 outside,以及中文的「外」該怎麼表達:
Danny 第一次到海外出差,回程往機場路上,老外司機問他「Who are you flying with?」他想奇怪,明明就我一個人,為什麼司機還問「和誰一起搭飛機?」,本來脫口而出要說「I'm going to fly alone.」腦子轉醒過來,才回答......
在外商工作一段時間了,Daniel 發現,老外講的英文和自己的表達不太一樣。怎麼不一樣法?他舉例,要表達「不知道怎麼說」,老中老外的說法就不一樣。
給國外的客戶寄了一份提案,對方讀了,來信說:Well, we'll need to chew it over. 到底是接受還是不接受這份提案呢?答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