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人際關係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你的人際關係多成功,取決於認知邊界的廣度!

張國洋
2018-03-05
作者 張國洋
已完成
已取消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認知邊界」是什麼?

所謂認知邊界,指的是我們根據過去人生經驗而對世界所描繪出的規則與界限。換句話說,我們與外在的互動,其實是主觀詮釋後的反應。也因為主觀詮釋將影響我們的反應,所以若能對別人行為有更廣泛的詮釋解讀力,你就能有越圓融的應對反應。

但,這是什麼意思呢?

有人還記得駭客任務(The Matrix)第一集的最後嗎?Neo 本來一直是軟弱的可憐蟲,到處逃跑著。但在最後他終於領悟了自己所處的世界不是真的,全都只是電腦程式碼。而當他能看穿這一點,對於世界的認知突然就大不相同了。他開始可以直接看到母體的程式碼並進行修改,於是就取得了超乎原本的力量。這就是所謂認知邊界拓展後的改變。

但大家可能會說:真實人生又不是電影,我的認知邊界就算拓展了,湯匙也不可能彎曲啊?

對,在現實世界中認知邊界就算拓展,湯匙還是湯匙,也沒有母體這東西存在。可是當你的認知邊界被拓展後,你就有辦法能「拉高視野」。而能拉高視野的人,其實會有類似可以窺見母體運作的能力 —— 意思就是搞清楚了世界運作的本質。而這部分我覺得非常重要。因為世界運作的本質懂得越多,你應對別人的方式會開始不同,人生結果就可能有所差異。

這個來打個比方吧。像過年時,大家總會碰到很討厭的親戚。他們老問你「怎麼還不結婚?」、然後叫你「不要這麼挑」、或是問你「何時生小孩?」、「薪水有多少?」,完全就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大部分人在碰到這類親戚時,心裡其實都很氣。可能在心裡 OS:「這些事情關你屁事?」但對方畢竟是長輩,你不敢真罵出來,只敢在心裡隱忍,最後氣得要死,談話結束時可能手還一直抖。越不敢反擊,下次就越拚命躲著他;不然就是忍功不夠好,被問到最後,實在忍不住講了一兩句很衝的話,結果變成對方跳起來不爽。無論哪一種狀況,對人際關係的影響都極度負面。

但面對此問題,若「認知邊界」能拓展,問題就會大不相同。

你會氣,會想反擊,是因為在「你的主觀認知」中,會覺得對方是「故意」想找你麻煩、想羞辱你、所以你心裡會很氣。可是如果我跟你講,對方未必就是心存惡意呢?

會問這些話的人,有一定比例根本只是有社交障礙。他很想跟你建立友善的關係,但因為不知道年輕人的話題,所以只好亂問一些問題(就像國小的小男生想吸引女生注意,卻只會拉對方頭髮)。再不然,有些長輩問話,其實只是一種「防禦型的關心」 —— 意思就是說自覺該對小輩關切些什麼,可是又不知道能做什麼,而且也沒有真想做什麼太複雜的事情,所以就透過這些問題來「表達」他的關心。最少,之後他還能安慰自己:「我也是很努力想關懷他耶」。

所以,當碰到這兩種狀況,其實你回答什麼都沒差,因為他只是想表達「有關心你」而已。所以當他問題問出了,就自覺自己有關心了。至於你想結婚也好,不想結婚也好;錢賺得多也好,錢賺得少也好,對他來說都沒差別。所以,大部分時候對方問這些問題,可能都沒有太多惡意、也不是針對你,你其實不認真回答也沒差。(可以參考 Bryan 這段分享:大人學 QA:過年時如何抵擋長輩的溫情攻勢

你看,當你知道「這類問題未必是真想干涉你」,你就可以心平氣和放輕鬆地打個哈哈敷衍過去。甚至,一旦你理解很多長輩其實是很想跟你親近,只是根本上不擅於社交,這時候雖然仍舊會碰到這些尷尬的問題,但心裡感受到的不再是憤怒,反而可能是同情。同情長輩不知道怎麼跟你聊天,憨厚笨拙地嘗試用問問題當彼此的連結。

當同情出現,你就沒有憤怒。而當憤怒沒有遮你的眼,你就能平心靜氣地敷衍過去。就結果而言,他沒得罪你、你沒生氣、你沒反擊、你沒得罪他,最後大家和樂融融,人生不就不同了?(當然,惡意挑釁的長輩,則會在你反覆敷衍下,拚命把話題拉回來。這種狀況,你大可以適度反擊,一樣也不用氣在心裡)。

現況,常是「過去經驗」的束縛

總而言之,我們很多人在現況的困局,往往都是過去經驗的束縛。如果碰過控制狂的父母,對於權威就常常束手無策;碰過渣男,就容易認定男人都不是好東西;碰過愛慕虛榮的女生,自己就會在不自覺中漸漸仇女。換言之,現況的痛苦,常是過去經驗的反覆示現。

所以,

你若希望人生不再重複過去的狀況,就得努力拉高視野,讓自己對於人際關係的「可能性」有更多想像。

像我在「戀愛大人學」這堂課程中提到有數個讓人在戀愛中失敗的致命錯誤,其中一個叫做「出錯牌」。為何有人會在戀愛中出錯牌?關鍵也就在於很多人對現實的認知太狹隘。認知太狹隘會讓你對於別人的行為產生錯誤解讀,自然就會做出不合宜的反應(不該發怒你發怒;不該送禮你送禮;不該告白你告白;不該貼近你貼近;不該要求你要求等等)。

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是面對謊言。很多人會覺得,相愛的兩個人是不該有秘密、對方也不該因為任何事情有欺騙的行為。但這種認知從何而來?

其實是來自於我們的學校教育,老師與課本拚命告訴我們,說謊的就是騙子,騙子等於壞人。壞人就是……壞!所以大部分人就直覺把這等號起來:騙子 = 壞人 = 不可接受。而親密關係當然不能跟壞人在一起,所以身邊的人當然不能騙我。甚至有些情侶還會覺得,兩人之間完全不能有秘密才是最好的關係。一旦對方隱瞞了什麼,就表示對方騙了自己,那對方就是壞人,然後就會「直覺地」想做出嚴厲的反擊。

但如果你在此冷靜一下。先放下過去別人灌輸給你的知識,也就是欺騙 = 壞人這樣的捷思途徑。你試著把視角拉遠一點:欺騙一定都是壞事嗎?若到了一定年紀,必然可能會理解:欺騙在部分情境下,反而是在意他人的表現。比方說,別人請你吃他很辛苦手做的食物,明明很難吃,但成熟的大人是不會說「這超難吃的」,而會眉開眼笑地表示「這東西真美味」。

你的欺騙,不是因為壞心,不是對他有惡意,而是因為在意他的感受,不希望他內心受傷。這時候如果不說出謊言,直說出不加修飾的評語,反而才是毫不在意的惡毒。

當然,我不是要說服你「騙子其實是好人」的論點。而是試著告訴你,當你的人生歷練夠多(無論是自己拓展,或是別人幫你拓展)後,當你理解欺騙有可能是代表好、也可能代表壞時,當下次面對有人騙你時,你就不會立刻從「騙子就是壞人」的道德標準來下結論。而會理解,你必須先拉出整個脈絡,理解對方騙人的動機與原因,才能真正去「詮釋」出這行為到底是良善的還是惡意。而當整個思路都釐清了,你在出牌上的選擇也會從狹隘變得廣闊。

所以,

不管是戀愛關係、職場人際,或者親戚朋友的相處也罷,我認為「拓展認知邊界」是最重要的練習。

碰到問題會立刻將人「二元分類」時,表示你認知邊界太窄了

像我在授課中會發現,許多戀愛不順的案例,根源都在於認知邊界不夠廣。畢竟教育過程中,幾乎所有的父母師長都絕口不談任何跟戀愛以及兩性相處相關的議題。所以大家最起源的戀愛認知,都只是來自於小說文本(好男人、好女人會做什麼)、或是道德框架(好男人、好女人不會做什麼)。

不過,最後能在關係中收穫成熟的大人,其實都不會在這樣的概念裡停滯,他們會不斷根據自身的戀愛經驗,拉大自己的認知邊界。最後才會變成一個善解人意、客觀大器之人。

如何檢視,自己認知邊界夠不夠呢?我給的一個簡單建議就是:

如果你在人際關係中,很容易走向「對錯」、以及「好人壞人」這類二分法的分類時,通常就是認知邊界極度貧乏的族群。

我的偏見是,在所有的人際關係中,根本沒有所謂的好人與壞人,也未必有對錯之分。例如,很多人提出戀愛問題時,我常看到這一句結論:「Joe,你評評理。我對他這麼好,他怎麼可以這麼對我」。(「怎麼可以這麼對我」未必是出軌之類的大事,也可能只是「對方怎麼可以不及時回應我的訊息」這類事情……)

但我得說,戀愛中對方會不會做某個事情,跟你有沒有站在道德上的正確點,以及你投入多少力量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對方可以,也會在現實中做出任何事情 —— 只要他有優勢,只要你沒辦法離開。雖然他做這些事情未必在道德上正確(或未必在你世界觀中正確),但你就是無能為力。

所以其中應該提出的思考關鍵,並非反覆思考「他怎麼可以」,或是「為何別人會這麼壞」;反而更值得思考:「為何事情會演變成這樣?我若不喜歡這結果,是我過程中出錯了什麼牌的緣故嗎?」

責怪別人是簡單的,卻不會讓自己的狀況變好,別人也不會因為你說他是壞人就配合你。 所以我的偏見以為,我們更值得去理解:「在這局勢中,人性的自然力量是什麼?我又能怎麼做去疏導對方的這些人性欲求(欲求不一定是性愛,懶惰也是一種人性、習慣也是一種人性),然後讓未來自己的處境能變好」。

但要能拉高視野到這個程度,認知邊界的持續拓展就很重要。如果只是待在對與錯的認知中,你就沒辦法去理解「別人可能怎麼想」、「別人可能怎麼做」。

當世界觀只有二分法時,那所有結果跟自己期待相反的,都只會留下生氣與埋怨。

甚至當你總有著錯誤的認知,還容易建立出錯誤的篩選機制。讓你總把該留下的人放生了、卻把該放生的卻留下了(比方說這篇寫到的概念:你的愛情為何總是不順遂?原因四:你總用著錯誤的篩選機制)。然後反覆不能理解,自己為何總是碰到不對的人。

但當你對於各種「可能性」都理解時(如說謊可能是惡意、但也可能是善意),你在碰到類似問題時,你才有辦法看懂局(所以我們很強調看懂局)。而看懂了局,你循著整件事情的脈絡分析,你才知道自己的處境。而知道處境,才知道自己該怎麼「詮釋」現況,並做出合宜的反應。當結果不如你所期待時,你也不會驚慌,因為別人也不過就是循著人性在反應。

一旦局能看懂,選擇就清晰,也就不會被情緒牽扯而做出極端的事情。在很多衝突中,就能讓衝突軟著陸了。就算你最後理解別人只是純粹自私自利,那你也可以悄然退開。

有人會問,所以要拓展認知邊界,只能透過上課嗎?我是覺得未必。我在很多文章其實都強調:「你該多跟異性互動」,其實目的也是希望大家能自主地拓展認知邊界

這裡要再提一次的是,所謂互動,未必是約會或是交往,而是讓自己身邊多些異性朋友,多聽聽他們怎麼看待戀愛與兩性關係。(至於戀愛以外的,可以參考這篇:如何趁早養成體察全局與換位思考的能力?)其中的關鍵,在於「保持開放的心情」,不要被傳統的「是非對錯」綁架住了。比方說,當聽到別人劈腿的故事,不要立刻下結論:「那男人就是渣男,結案」,而是該去思考,為何這段關係最後變成這樣?對方明明劈腿了,為何沒有要女生分手?反而被發現還決定回來?這些行為背後到底是怎麼回事?讓自己跳脫對錯,你才會想得更多。

我要提出另一個,我覺得滿有值得的觀察法:從觀察他人的戀愛去練習。我建議你可以去看一個叫「戀愛巴士」的節目,這節目在我「小時候」有段時間很紅,而最近又開始在 Netflix 上播出了。

為何推薦這節目呢?因為在這節目中,你能站在中立的角度,看待男女的相處。你會有機會看到,無數男女在面對同一個問題上的不同反應。這也是一個讓你拓展認知邊界的方法。因為原本你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別人眼裡其實未必。

當你理解「其實沒什麼事情是理所當然」之後,你可能在下次類似問題時,就會嘗試用不同的認知來理解現況,也更能設身處地地從別人的觀點看事情,或是在日後面對別人時,心理能拓展出更多的「可能性」以及互動方式。

認知寬了,選擇就多了

我最後想說的是,世界本來就有各種樣貌。而沒有任何一個樣貌是絕對的真理,也沒有一個樣貌、或是一種關係代表最佳。結婚也好、生子也好、不結婚也好、同性關係也好、多人關係、甚至不倫關係,都不過是各種關係的類型之一。

你需要的不是判斷善惡,而是理解別人為何如此選擇的原因,並嘗試將自己放在位置上感受。

總之,無論在戀愛中,或是任何人際關係中,你若能對世界的樣貌認知越多,越能理解「大人的世界狀況」,以及處在其中的人的妥協、無奈、在意、以及遺憾。那你日後,遇事就能越從容、越不容易大驚小怪,也在每次的人際衝突中,越能輕鬆以對、也越能做出好的結果。

不大驚小怪,就沒多餘的情緒;通透人性,自然就能不被憤怒、忌妒、激烈的反應所牽扯,也就能讓你的人際關係越來越圓融與和諧。

本文轉貼自:大人學
作者:姚詩豪 Bryan Yao
文章原始連結:請點此

繼續閱讀 人際溝通
相關文章
成功 Success > 目標管理
feature picture
陳姿伶製圖

寫下你的 2026 夢想清單:用原子習慣累積 365 天小勝利,活成自己期待的模樣

2025-11-04 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 羅秀如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2025 年來到尾聲。每年到這個時刻,總會冒出一句熟悉的想法:明年,我想過得更好。

但什麼叫「更好」?是更健康?收入更穩?心情更平靜?或是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和能力?

如果沒有策略,「更好」常常只會停留在願望。今年,我們換個作法,用能執行、能追蹤、能累積的方式,踏實帶你走向 2026。

向大谷翔平學習:把大目標拆成小任務

棒球巨星大谷翔平曾用九宮格清晰規劃自己的訓練與目標,完成投打二刀流的成就,並多次榮獲 MLB MVP。同樣,台灣柔道選手楊勇緯也借助類似的目標管理方法,精準掌控技術與心態,在奧運舞台上奪得銀牌。

他們的成功不僅來自天賦,更來自具體化目標,並持續行動。

這也正是經理人「商管 LAB」推出「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與「理想生活實踐模版」 的核心精神:這套模版並非僅僅是一張表單,而是專為目標管理與實現設計的全方位實用工具。

它結合科學化的九宮格規劃、每日習慣追蹤與復盤日記 3 大核心功能,幫助你將腦海中的構想變成具體行動,再透過持續執行,讓每個小步驟累積成可見成果。

九宮格設計理念:從抽象到具體,畫出你的夢想藍圖

經理人

在我們的模版中,九宮格是將夢想拆解為具體行動的關鍵工具。首先,你需要在格子的中心寫下最核心的夢想,例如「2026年加薪」或「學會第二外語」。接著,將這個夢想拆解為 4 大面向:

屬於自己的計畫: 專注於提升個人技能。
與他人相關的目標: 例如促進合作或建立深厚人際關係。
具體可衡量的成就: 像是考證照、優化履歷表,讓進步變得可見。
無形但深具價值的追求: 比如改善情緒管理或建立正向心態。

經理人

為了協助你思考,我們設計了 2 種九宮格邏輯:

1.放射型思考: 適合初期發想,無需拘泥順序,將所有相關的想法填入九宮格。這種水平式的思考,能激發你的創意靈感,從而找出未曾考慮的目標或行動計畫。

2.螺旋型思考: 適合具體執行階段,從核心目標開始,順時針依次填寫各步驟,建立因果關係,使目標的拆解更有深度。

理想生活實踐模版設計了「AI 目標規劃師」ChatGPT小助手。
陳姿伶製圖

AI 規劃管理師:透過提問釐清思緒,拆解目標與步驟

如果你在規劃時卡關,我們特別設計了一個 ChatGPT 小助手「AI 規劃管理師」,頁面上設有兩個選項:「工作目標拆解」 與 「生活目標拆解」,針對不同面向提供貼心的支持。例如,點選「工作目標拆解」後,GPTs 小助手將引導你輸入以下資訊:

產業與職位: 目前在哪個產業?擔任什麼職位?
工作內容: 你的日常工作任務有哪些?
目標描述: 希望在什麼時間範圍內,達成什麼具體目標?
其他背景資訊: 目標的動機是什麼?是否已經有一些相關的資源、技能或挑戰?

根據你的回答,「AI 規劃管理師」會幫助你拆解出 8 個適合的子目標,並提供具體行動指引,讓方向與步驟更清楚。

每日習慣追蹤:累積微小成就,見證巨大改變

善用每日追蹤,輕鬆培養原子習慣.jpg
陳姿伶製圖

如果九宮格是你的目標地圖,那麼每日習慣追蹤就是實現目標的動力來源。許多人在開始目標管理時,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克服惰性。

我們的模版不僅提供了簡單易用的習慣打卡系統,還加入了一項充滿趣味與激勵的設計:根據完成率,讓你的數據以花朵的形式呈現。

每日打卡建立好習慣,朝理想生活邁進.jpg
陳姿伶製圖

你可以寫下「每天運動 20 分鐘」、「早晨冥想 5~10 分鐘」等想要培養的原子習慣。每天完成後,只需在方格內打勾,就能立即看到數據變化,得到成就感。

隨著完成率逐步提升,一朵小芽會慢慢成長,最終開展成一朵盛開的花朵,象徵你在習慣培養路上的累積與突破。這項設計不僅提升了記錄過程的趣味性,更讓數據從冷冰冰的數字,轉化為溫暖的視覺回饋。

同時,進度視覺化圖表也能幫助你清晰檢視每週、每月的習慣達成率,即使偶有波動,整體數據仍然展現你的堅持與努力。

復盤日記:每天的溫暖對話與反思

透過每日情緒、行動與反思紀錄,追蹤進步與調整方向。
經理人

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很少停下來與自己對話,在復盤日記中,除了「心情指數」、「睡眠狀態」這些反映身心健康的欄位,我們特別設計了以下提問:

值得讚美自己的 3 件事: 寫下讓你感到自豪的小事,大方的給自己一個肯定。

經歷 3 件美好的事物: 也許是一頓可口的晚餐、他人一句貼心的問候……,透過記錄,將溫暖的瞬間重新珍藏。

今天學到了什麼: 你可以把這一欄當成心願清單,像是「多花幾分鐘陪伴家人」、「面對壓力記得深呼吸」,每一個改善的想法,都是邁向更好的自己。

如果真的想不到要寫什麼,我們在模板中設計了小錦囊,只要跟著提示走,就能幫助你反思過去、挖掘生活中的動力來源,讓每一天都成為邁向夢想的墊腳石。

你的 2026,從寫下第一格開始

經理人

這份「理想生活實踐模版」不僅是一份工具,更是你實現理想生活的指南。搭配「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線上課,幫助你從目標的構想到具體實踐,讓夢想變得觸手可及。

今天就開始,寫下你的第一個九宮格,打卡你的第一個好習慣,記錄你的第一份復盤日記。讓我們共同期待,一年後,你所繪出的夢想清單,會變成最動人的故事。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