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工作生活平衡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月刊 第 187 期

放空、耍廢,心裡不會真正的休息!搞懂「心流」,免得休假愈休愈累

2020-07-15 整理‧撰文 高士閔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沒辦法用身體跳舞時,我就在腦子裡跳。想像自己聽著音樂、感受舞蹈的情感和臉部表情。」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凱瑞商學院助理教授蘇珊.彼得森(Suzanne Peterson)向舞伴解釋技巧變好的原因。

對彼得森而言,跳舞是一項娛樂。但她學者性格的那一面,讓她即使面對嗜好,一樣付出 120% 的努力,這使她連休閒時都能進入心流,獲得忘我的愉悅,增進技巧。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休閒時無須動用任何技能,甚至不應該費力。我們在其中獲得快樂,撫平工作的疲憊,再次面對明天的挑戰。不過,《發現心流》卻指出,休閒不比工作快樂,甚至不一定能得到休息,除非當事人知道如何有效地運用空閒時間。

匈牙利裔美籍心理學家、心流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解釋,常人以為的休閒就是吃美食、遊玩,或任何可以透過金錢買到的慰藉,但這其實都是「被動式休閒」。有品質的休閒是主動的,不只滿足某種欲望或需求,還能讓你進入心流(指一種全神貫注於某件事而渾然忘我的境界),獲得成長。

舉例來說,吃東西是被動的,但你可以在品嘗食物中採取主動,像美食家一樣,每吃一口都投入注意力,仔細享受食物帶來的各種感受,時間久了,你的味蕾會更敏銳,能分辨好食材、好廚師的烹調。

無意識地讓時間流逝,反而愈休息愈不滿足

大家可能會認為,就算只做被動式休閒,生活也還過得去,甚至可以很愉快,為什麼我需要追求休閒的心流?

契克森米哈伊表示,被動式休閒的愉快很容易消散,因為一切都取決於外在環境是否配合,假設當娛樂、高檔食物愈來愈貴或難取得,人會出現被剝奪感。另一方面,人的欲望會隨著一次次滿足,愈變愈多、愈來愈挑剔,需要更大的刺激才有可能得到快樂。

相反地,主動式休閒有目標、有挑戰,又需要技巧,每一次的愉悅需要動點腦,需要自我要求和自我挑戰。而這種休閒方式會帶來成長,讓你即使面對同一種事物,也能看出不同面向、體會更深,甚至應用到生活的其他層面,帶來生活品質的全面提升。

邊玩邊鍛鍊心智,享受樂趣還能增長技能

心流》提及,心流具有特化(differentiation)和整合(integration)兩大心理程序。特化可以幫助人們發展出獨特性,整合一個人能超越自我的限制、觀念,連結他人。

換句話說,你在某個領域因心流而獲得技能成長,但在這個技能成長的同時,也能把得到的心流體會、獲得的成長技巧,應用在別的領域上。像是文章一開頭的彼得森教授,她最後不只舞藝進步,在跳舞中獲得的領會,讓她懂得如何與舞伴配合,應用至工作,使她在職場溝通上也有新的領悟。

可惜的是,一般人雖然擁有足夠的空閒時間從事各種休閒活動,但大多選擇躺在電視機前面。《發現心流》指出,美國青少年空閒時花在看電視上的時間,是選擇從事其他嗜好和體育活動的人的 4 倍,即使他們的心流體驗只有 13% 發生在看電視時,卻有 34% 是在喜愛的活動、44% 在運動上。

背後原因在於,主動式休閒需要多花一些時間,才能享受到樂趣,進入心流。比如說,打籃球要換衣服、熱身和通勤、彈琴也要花半個小時做一些音階練習;被動式休閒,像是看電視,只要躺下、動一下手指即可。

契克森米哈伊指出,你當然可以進行被動式休閒,但花了 4 倍於主動式休閒的時間,卻只有 1/4 的時間進入心流,等於浪費時間。如果能在休閒時,既享受休息的樂趣,又能在休閒中成長,不是更好?

養成好習慣很難?先設不費力的小目標

當然,如果你想戒掉被動式休閒的引誘,養成好習慣,《原子習慣》建議,乾脆把「養成習慣」這個行為本身變成心流狀態,透過每天調整習慣的難度,讓它超出你目前的能力。但挑戰要恰好在你的能力邊緣,所以每天做完都有成就感,隔天有動力做下去,最後完全沉浸其中。

《小行為,大改變》(暫譯,英文書名為《Tiny Habit》)補充,習慣的養成受到動機、能力與提示 3 者的影響。

  • 動機指多想養成新習慣、
  • 能力是新行為多難做到,像是晨跑很難,但穿運動鞋很簡單、
  • 提示是暗示你採取行動的訊號,像是「早上腳一踏到地板(很冷要穿鞋)」。

動機通常在下定決心的前幾天最強,之後會慢慢下降,所以不可靠;讓行為簡單到只需要一點點動機(挑戰)就能完成,反而是我們能控制的

想簡化行為,可以從時間、金錢、生理負荷、心理負荷,以及常規等 5 個面向著手分析,讓它符合自己的能力,即使動機不足,也能天天行動。假設你想要養成健身習慣,一開始就去健身房太困難,畢竟耗時(通勤時間)、動沒兩下就汗流浹背(生理負荷高)、教練費貴(金錢)、旁人身材都很好(心理負荷),不如從每次上廁所就伏地挺身兩下開始,每一個人都能做到。

有的人可能會疑惑,一天兩下伏地挺身不算運動吧?但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而言,一天兩下已經是挑戰。而隨著運動天數的增加,一天兩下變簡單之後,就要增加挑戰,像是變成 3 下,最後就能讓養成習慣的行為進入心流,養成好習慣。

把業餘做到專業,開發更多潛能和機會

除了養成主動式休閒的習慣,找到自己的「天命」,也是一種在休閒時進入心流的方法。《讓天賦自由》指出,所謂「天命」,也是俗稱的「熱情」,指「想做的事」和「能做好的事」互相結合的境界。

許多人會以為,天命就是工作,或是必須拋開工作,才能找到天命。其實不然,一般我們區分工作或休閒的方式,端看技能「專業」還是「業餘」。不過,如果你在休閒中找到天命,找到進入心流方法,做到最好,你的業餘有一天甚至能超越其他專業人士,就有機會找到其他出路。

《業餘職業革命》(暫譯,英文書名為《The Pro-Am Revolution》)指出,「專業的業餘者」會在辦公室之外追求自己的熱情,投入的精力與奉獻的精神並不同於一般休閒嗜好,也因為投入程度之深,容易進入心流,甚至有助於彌補工作上的缺憾。

像是在科學及藝術成為專業之前,絕大多數的科學研究、繪畫及樂曲創作都在閒暇時間進行。遺傳學之父格雷戈爾.孟德爾(Gregor Mendel)閒暇時研究碗豆特徵、品種,因此而發現隱性和顯性基因的不同;發明家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平日就喜歡研究各種事物,在做風箏實驗觀察閃電放電現象時發明了避雷針。

但話說回來,不論工作或休閒,天命不好找。《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指出,12~26 歲之間的年輕人,只有 1/5 的人清楚知道自己想朝什麼方向發展、想做什麼。而在任何年紀,8 成的人都不太曉得自己對什麼有熱情。

如果你想找到天命,可以試著用「好時光日誌」,記錄「自己專注、精力充沛的時刻」當下做了什麼事。每記錄一個星期,「反省」每件事的投入程度(專注或分心)和花費精力(小事一件或筋疲力竭)。通常做完 3 周,每周會記錄至少兩次這樣的體驗,就能看出哪些活動可能是「天命」所在。

4 種休閒類型,用不同方式進入心流

樂器演奏、登山、下棋等休閒活動,可以幫助參與者和觀賞者集中注意力,逃脫日復一日的生活,在探索新事物的同時獲得成長,進入心流。法國心理人類學家羅傑.凱里瓦(Roger Caillois)又將遊戲分為 4 大類,每一種遊戲進入心流的方式都不同。想在休閒時也有心流體驗,不妨可以先幫活動分類,再依照他的方法進入心流。

4 種休閒類型,用不同方式進入心流
4 種休閒類型,用不同方式進入心流

1. 競爭遊戲

進入心流的方法 人都渴望展現潛力,當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活動本身時,才能在競爭中獲得更好的體驗。如果我們關心的是打敗對手、讓觀眾驚豔,競爭會變成一種分心。競爭遊戲中,參賽者必須提升技能來打敗對手。

2. 模仿遊戲

進入心流的方法 透過幻想得到日常得不到的經驗而成長。比如說,玩著洋娃娃的小女孩與假扮成牛仔的小男孩,就是透過想像與扮演,擴張自己的日常經驗,並學習成年男女在社會裡的角色差異。

3. 投機遊戲

進入心流的方法 當參與者以為他能掌握不可預知的未來,這時就會投入計算、猜測等模式,也就能抽離日常,提升專注力、體驗心流。比方說,打麻將時,會根據手上以及牌桌上已亮開的牌,預測對手獲勝需要的條件。

4. 眩暈遊戲

進入心流的方法 改變身體認知世界的方式,得到不同角度的體驗。舉例來說,雲霄飛車、高空彈跳、海盜船,都是透過離心力和地心引力,讓我們無法控制身體,只能感受當下,最後拋離煩惱。

資料來源:《心流》,行路出版

繼續閱讀 工作生活平衡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挺你所想,中國信託銀行 ATM 推出創新無障礙服務與AI防詐應用!

2025-09-30 經理人 X 中國信託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中國信託銀行透過 ATM 落實普惠金融,根據不同族群的需求設計操作介面,也結合政府部門與AI機制提高防詐成效,以「挺你所想」為精神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在金管會最新公佈的「2024年我國普惠金融衡量指標,台灣有多項指標都超越國際平均,特別是 ATM 普及率,每 10 萬名成年人平均擁有 165 台 ATM,是全球平均值的 3.14 倍。這背後不只是政府政策驅動,更有金融業者的努力,而以「全客群服務、以人為本」為根基的中國信託為例,不僅廣泛佈建 ATM、針對不同族群設計友善操作介面,更結合創造科技打造防詐警示機制,成為台灣普惠金融成績亮眼的重要推力。

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表示:「ATM 是我們推動普惠金融的重要節點,從回應多元需求出發,為不同族群量身打造貼近日常的服務,讓客戶感受到中信是可以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中國信託以科技與使用者為中心,搭起金融服務的橋樑,充分體現「挺你所想」的精神,讓每一位使用者都能無障礙地享有金融資源。

中國信託長期致力於金融服務普及化,透過廣泛佈建ATM網絡來延伸服務據點,目前裝機量達7,700台,為全台之冠。佈點策略不僅覆蓋都會核心區域,更深入阿里山、鵝鑾鼻、馬祖等偏鄉觀光景點,讓民眾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享有便利金融服務。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81 拷貝 切.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李蓓雯部長(左三)推動ATM介面與功能優化,並分享與不同客群訪談的實務經驗;數位經營部陳瑞怡科長(左四)則以行銷視角,強化ATM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共同提升客戶體驗,打造「挺你所想的數位金融」。
經理人

針對外籍人士,開發多國語言與語音服務

在追求服務普及化的同時,中國信託亦重視服務的包容性,針對不同族群量身打造友善操作介面,致力讓每一個人都能享有更好的金融服務使用體驗。

舉例來說,ATM原本僅提供中英文介面,但中國信託深知語言是影響使用體驗的關鍵門檻,因此根據觀光局來台旅客統計資料,鎖定最常來台的外籍遊客國籍,以及外籍移工主要來源國,逐步擴充 ATM 多國語言和語音服務。

目前,中國信託 ATM 已提供 12 國語言介面及 7 國語音導引,不僅真正做到語言無障礙的金融服務,更大幅提升使用體驗。以泰籍移工為例,以前在操作 ATM 時,只能依賴原生國網友分享的教學影片,才知道下一步該按哪一個選項,如今可以直接選擇母語介面或使用語音導引,輕鬆完成各項金融交易,充分印證了 ATM 多語言服務的價值。

針對中高齡族群,確保介面簡潔易懂

此外,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到來,中國信託在2-3年前便展開部署,主動邀請中高齡族群進行使用者訪談,深入了解他們在操作 ATM 時的痛點與需求,並設計出專屬的「大字模式」。該模式不僅放大字體、加強色彩對比,重點凸顯存款、提款、轉帳與查詢等常用服務,更進一步調整交易流程設計,讓每個頁面僅呈現 1-2 個選項,同時移除與金融交易無關的訊息,確保操作介面簡單明瞭,使用者能夠一目瞭然。

這項貼心設計自推出後獲得熱烈回響,每月超過 10 萬人次使用,目前累積使用人次達 20-30 萬人,為中國信託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的最佳見證。

針對身視聽障族群,用科技與設計打造無障礙金融服務

要挺客戶,就要傾聽不同客戶的聲音,除了外國人、外籍移工及中高齡長者,中國信託亦相當重視身視聽障人士的需求。針對坐輪椅的身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鍵盤對應螢幕選項」的功能,使用者透過鍵盤輸入各功能選項所對應的數字或代碼,就可完成金融交易,解決身障人士觸碰不到螢幕的困擾。

隨著與身障人士持續的訪談,中國信託發現重度殘障者因無法側身的緣故,在操作鍵盤時相當辛苦,為此,中國信託於2025年改裝部分 ATM 並增設第二螢幕,讓輪椅族不必側身就能操作第二螢幕及完成交易。

至於視障族群,中國信託則導入「語音操作模式」,使用者只要戴上耳機,便可依循語音引導完成交易,讓視障人士可以像一般人一樣,不僅能自主完成金融交易,還能保有個人隱私。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信託在初期僅提供視障語音提款、轉帳與查詢服務,但經使用者訪談發現,視障人士對 ATM 存款功能的需求極大,遂領先業界推出視障語音存款服務,更因此獲金管會肯定,鼓勵其他金融機構參考中國信託模式導入相關服務。

而聽障族群,中國信託設計了「文字客服串接功能」。當聽障者在 ATM 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螢幕會自動跳出 QR Code,只要掃描即可直接進入文字客服介面,與客服人員溝通,快速解決問題。

圖一.jpg
中國信託數位平台部林家正科長(左一)分享ATM防詐的心路歷程,揭示幕後努力與實務挑戰。
經理人

針對防詐應用,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第一道防線

在 ATM 服務上,中國信託不僅重視使用體驗,更積極思考如何發揮防詐打詐效果,從宣導提醒、即時通報到AI智能防護的3階段進化,將 ATM 打造成防詐前線,在關鍵時刻守護民眾資產。

近年來,AI 技術日益成熟,中國信託於 2025 年全面升級 ATM 防詐機制,導入 AI 智能辨識技術。當系統偵測到使用者五官遭遮蔽(如配戴口罩或安全帽),將即時跳出警示頁面,提醒用戶移除遮蔽物,以順利進行下一步交易。此舉不僅強化 ATM 的安全防護力,更展現中國信託在防詐領域的創新作為與企業責任。

從 ATM 操作介面到防詐應用,中國信託近來更將普惠金融理念延伸至行銷面,推出「ATM 交易即時抽」活動,無論是中信或他行客戶,只要在中國信託ATM進行台幣跨行提款/轉帳/存款及外幣跨行提款/存款等交易,就能參加抽獎並立即得知結果,讓金融服務體驗充滿驚喜與溫度。

中國信託X經理人_Tammy107.jpg
「從客戶需求出發,ATM是落實普惠金融的橋樑,更是體現『挺你所想』精神的具體行動。」——中國信託數位平台經營處副總經理李雅婷(左六)。中國信託團隊透過深入訪談,掌握多元需求,持續優化友善金融服務的每一個細節,致力提供有溫度的數位金融體驗。
經理人

活動自推出後便大受歡迎,兩個多月以來累計參與人次超過200 萬人,更有幸運客戶在社交平台發文分享中獎喜悅,該則貼文獲得數萬顆愛心,甚至吸引媒體爭相報導,成功引發熱烈話題。透過這樣兼具趣味性與互動性的設計,中國信託不僅提升了客戶體驗,也更體現了讓每位客戶在每個接觸點上都能更貼近生活的願景,陪伴客戶,成為與你一起生活的銀行。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