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林庭安

曾寶儀的溝通學:懂得傾聽觀察,比「會說話」更重要


主持人給多數人的印象,是能言善道、反應機敏。然而,曾寶儀卻不這麼認為,她覺得觀察和傾聽,有時比說更重要。
會有如此反思,必須回到 1999 年 921 大地震。剛出道的曾寶儀正主持一場賑災晚會,當時還和爺爺奶奶住一起的她,想到自己把老人家丟在家裡,工作到一半就哭了起來。當時的經紀人張小燕請別人傳話:「如果曾寶儀再哭,就叫她回家吧!」
那時她才驚覺,身為一個傳遞訊息的人,不能把自己放得太前面,必須把自己縮小,思考自己「為什麼會站在這裡」,才是個稱職的主持人。
當受訪者的翻譯,先聽見、聽懂,再主持
曾寶儀說,主持人就像是一個管道或翻譯者,要完全聽懂受訪者想傳遞的訊息,再用更清楚的話讓觀眾明白背後有什麼含義。她期許自己,成為受訪者和觀眾之間暢通無阻、賓主盡歡的管道。
她在活動前一定會做足功課,但到了現場,她會讓自己保持敞開,才有機會察覺、打開對方的溝通意願。這個開關,她稱為「閃光點」,「當別人的閃光點出來時,請好好對待,不要澆熄它,因為它會成為你溝通的轉捩點。」
找到對方有興趣的話題,或是透過同理心卸下對方心防,都是觸發閃光點的行為。公視《藝文大道》每周推出一個藝文主題,訪問不同領域的焦點人物,在錄影開始前,曾寶儀都會跟來賓說:「不用緊張,待會你要講擅長的事,我才是那個不懂的人,請你教育我們。」
曾寶儀表示,當你把受訪者緊張、防衛的那面牆打破時,就有機會找到閃光點。然而,閃光點可遇不可求,最容易辨別閃光點的方法,就是觀察對方的眼神,「它就在那一點點的眼神變化,你知道這件事它不想被人知道,但卻被你聽到了,」主持工作讓她可以在短時間內找到對方的閃光點,「如果我珍惜它了,這個溝通就會更流動、順暢。」
做了 20 幾年的主持人,曾寶儀認為主持人是一個有機體,根據人事時地物的不同而變化。無論身為採訪者,或是被採訪者,要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對方身上,「你要覺察自己為什麼要聽他說話、他說的話你有什麼反應,」進而調整自己應對的方式,「但這不表示你要全然地任人宰割或讓步。」
舉例來說,當她觀察到對方有些躁動時,她會主動詢問需求:「你如果趕著走,我們可以……,」提出替代方案,讓他感到被照顧、被重視,對方也比較容易打開心防,主動透露更多。
主持沒有固定招式,隨時根據當下調整應對方式
曾寶儀說,主持人的工作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受訪者,他們必須要在短時間內跟對方建立關係、取得信任,訪談的內容才有可能獨特、觸動他人。因此,「當下」是最豐富的資源。她會觀察對方想聽什麼、哪些東西是對方想深入探討,或是有共鳴的,就再多說一點,「前面做再多功課都是經過別人篩選,你現場看到的,才是最真實的。」
經過長時間的累積,她認為, 溝通就像是練武功,招式、門派很多,但武功真正高強的人,都是先把內功練好。 如果只學會一種招式,就只能面對同一種人,「但如果我把自己準備好,當一個無限敞開的接受器,可以接納所有人。」
曾寶儀
1973年生,台大社會系畢業,身兼主持人、歌手、演員等多重身分。獲第48屆金鐘獎綜合性節目主持人獎,著有《50堂最療癒人心的說話練習》《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