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工作生活平衡
feature picture
xFrame

上班不通勤,可能會降低幸福感?工作型態轉變,你需要新的「關機」小儀式

2021-08-18 編譯‧整理 周頌宜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提到通勤,多數人的第一個念頭都是浪費時間,不是和一群人擠在捷運上,就是塞在車陣中。諾貝爾(Nobel Prize)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研究,人們普遍將通勤視為一天中最悲慘的時刻。

延伸閱讀:在家工作,不用通勤是小確幸?哈佛商學院:缺乏儀式感,你可能無法真正下班

通勤看似浪費時間,但幾乎沒人想完全擺脫它

然而,令人厭煩的通勤時間,卻在疫情間凸顯價值;通勤不只是往返工作地點的過程,而是幫助我們區分工作與家庭邊界,維持生活平衡的橋梁。

微軟(Microsoft)2020 年發布的秋季報告,遠距工作因為少了如通勤的緩衝期,他們在下班時間使用公用平台溝通的頻率增加 69%,讓工作者身心更疲憊。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交通研究所教授帕特里夏.莫赫塔里安(Patricia Mokhtarian)調查 1300 名工作者,平均通勤時間為 16 分鐘,僅不到 2% 的人希望時間少於 5 分鐘;換句話說,通勤有其必要性,但幾乎沒有人願意完全消除它。

用簡單的「儀式」開關機,切換工作與家庭的角色

亞利桑那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企管系教授布雷克.阿什福思(Blake Ashforth)解釋,通勤是角色調適的有效方式,幫助我們從父母轉換成主管、孩子轉換成員工。 每個人都有多重自我(multiple selves)在不同的場合會呈現對應的面貌,而這個角色轉換,是影響生活幸福的關鍵,稱為 邊界理論(boundary theory)

隨著工作型態改變,工作與家庭疆界愈來愈模糊,一個身分會干擾另一個身分,造成角色溢出(role spillover)。比如說,在家工作久了,你會突然以上司的口吻對伴侶說話。如果不懂得適時脫離工作,累積的壓力將使我們產生倦怠,導致生產力下降。

企業文化儀式設計師(corporate-ritual designer)以斯拉.布克曼(Ezra Bookman)建議,通勤不如以往便利的現在,可利用不同的儀式取代,打造一天開始與結束的開關。

例如以短時間的步行或慢跑代替早上的通勤;工作環境和任務相匹配,像是高專注的工作,就不該在餐桌上執行,著正式服裝也有助於進入狀況;工作結束,不妨用藍布蓋住電腦,營造電腦也需要「睡好覺」的意象。

延伸閱讀:在家上班,員工是更努力、還是常偷懶?一張圖顯示調查結果

其中,布克曼最推薦的做法是,將電腦的密碼設置成一個具有意義的單字,對他來說是「DeepBreathe」(深呼吸),在每次鍵入密碼、進入或登出工作模式前,花 1~2 分鐘調整心情,轉換成對應的角色。

繼續閱讀 工作生活平衡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