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撰文 王毓茹

說到 Google 就會想到關鍵字,那你的公司呢?一張表,找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澳洲一家銀行打算進軍海外市場,原因很單純,只是主管認為「我們現在經營得非常好,相信在海外也能取得同樣成就。」然而真正分析銀行的獲利來源後,卻發現之所以能獲利,是因為剛好澳洲的住房抵押貸款需求比較高,其他許多經營項目的表現都很普通,根本不適合貿然到海外發展。
《曲棍球桿效應》用這家澳洲銀行舉例,許多公司不了解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競爭優勢,因此在制定發展策略時,往往容易做錯決定。
找出和對手最重要的差異,集中資源獲取最大價值
什麼是企業核心?《MIT黃金創業課》提出,「核心」是你和競爭對手最重要的差異。讓你能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其中,來獲取最大的市場價值。說得直接一點,是你有,而競爭對手沒有的東西,屬於你公司的「獨家祕方」。
《麻省理工MIT黃金創業實踐攻略》中提到,強大的核心有3個基本元素:
1.獨特性
公司所擁有的資產任何對手都難以複製,例如台積電獨占了高階晶片製造的技術,也就掌握半導體晶片的價格。
2.重要性
公司所生產的產品,是不是目標客戶高度重視的東西?如果不是,那要考慮提升產品的效能,或者找尋其他目標客戶。
3.成長性
即使清楚公司優勢所在,也必須注意優勢能不能一直存在。舉例來說,當蘋果推出iPhone時搶先推出觸控智慧型手機,但等到其他廠牌也推出相同產品,優勢便逐漸消失。因此,如果優勢只是競爭對手不了解產品,只要搞懂就能迎頭趕上,那就不算企業核心。
思考企業的核心,可以從幾個問題下手:公司現在擁有哪些資產?競爭對手的強項是什麼?所有人對於這間公司的財務目標是什麼?盤點公司現有的資產,確定核心是否真的獨特。決定企業核心的過程可能相當漫長,需要來回討論確認。
一般來說,核心不能經常變動,若太常更動可能代表這項核心不是公司最重要的能力。當然,當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對市場、客戶和自己公司的資產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時,核心確實可能改變。例如Google起初的核心是搜尋引擎,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有了新的商業模式,如今的核心是以關鍵字為基礎的廣告業務。
及早獲取競爭優勢,避免陷入價格戰廝殺
對企業來說,核心能力是向內探索,是這間公司最重要的立足點。確定核心後,就能判斷你的競爭位置以及能贏過對手的競爭優勢。競爭優勢為什麼重要?《創造競爭優勢》提到,在大部分的產業中,許多公司跟競爭者廝殺的戲碼,最終都以血流成河的價格戰收場。因此,愈快發現自己的競爭優勢,就能早早搶到比對手更有利的位置。如果沒有競爭優勢,價格就會變成唯一的對抗因素,往往是口袋深的那一方獲勝。一旦進入價格戰,利潤只會不斷萎縮,前景堪慮。
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在《競爭優勢》中,將競爭優勢主要分為成本優勢和差異化優勢。成本優勢指的是企業生產服務和產品的成本低於競爭對手。要獲得成本優勢,可以檢視公司現有的支出成本中,哪些項目在總成本的比例明顯較高,並想辦法把它降低。若成本實在降不下來,只好重新規畫產品,檢視從設計、生產、配送到行銷的各環節中,哪個部分能提升效率,節省成本。舉例來說,實體店面為了降低囤貨成本,增加網路銷售。
差異化優勢則是公司能為客戶提供的獨特價值,這項價值可能是產品、服務或品牌形象等。但重要的是,你所提供的差異,必須是消費者真正在意的利益點。比方說運動服裝市場上,大家都強調透氣吸汗,而你主打降溫涼感,就可能在炎熱的夏天,打中消費者的心。除此之外,擁有獨家專利的產品技術也是差異化的優勢之一。
另外,可透過「新五力分析」判斷企業的競爭力。以「品類力」、「公司力」、「市場力」、「產品或服務力」和「執行力」為指標,檢視公司狀態後,就可以開始尋找企業競爭優勢。《好策略的關鍵》提出2項主要的優勢來源:
1.增值現有技術:
主要可分成兩個方向。第一,是把現有技術和別的東西做連結,創造出競爭者無法輕易模仿的服務或產品,以吸引新客群、創造新市場。例如亞馬遜(Amazon)連結了線上購物和高效率的倉儲及物流。第二,將沒結合過技能跟創意連結,比方說打破到高級餐廳享用新鮮食材的慣例,直接在產地舉辦「小農餐桌」活動,讓消費者體驗食材生產到上桌的過程。
2.網路效應:
透過網路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如果創造具有網路效應潛力的新產品,就可能在短時間內急速成功。例如疫情期間,因遠距辦公而爆紅的視訊會議軟體平台Zoom。
既有資產的延伸、再包裝也可能產生「邊緣優勢」
美國一家專賣有機食品的超市剛開業時,只有一個小小的櫃檯提供熟食。沒想到格外受到顧客歡迎,逐漸演變成熟食區,還擴展販賣各種異國食品,並設有咖啡吧,儼然成為一間小型餐廳。這是有機超市一開始沒想過的營運方向,卻意外運用「邊緣優勢」提高獲利。
《最強邊緣優勢》中提到,每間公司都有既定的業務範圍,若想超出範圍,可能大幅提高風險和成本。不過,若從既有的邊緣地帶著手,就能讓看似不起眼的「副產品」為公司賺更多錢,這就是邊緣優勢。
想找出公司的邊緣優勢,可以從產品和延伸價值著手。一種產品很難滿足所有消費者,與其改變產品,不如利用不同的銷售方案和附加服務。至於延伸價值。顧客購買產品,公司提供延伸服務,都是提升消費旅程的方法。例如電商不只賣衣服,也針對不同身型的顧客提供穿搭參考。
邊緣優勢的主軸是「既有資產再運用」,把這些不是公司主要力推的產品或服務,打造成一項新的優勢,吸引更多消費者,就能用最低的成本和風險,創造高額利潤。
制定策略最基本的問題是:「10年後,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公司?」然而,如果沒有找出核心競爭力和競爭優勢,策略的選項就少得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