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莊彙翌

想賣飼料,得先幫助豬農活下去!大成如何替客戶媒合生意、提高獲利空間?


「以前的豬場老闆,只要你跟他夠熟、飼料又不會太貴,他就會買,但現在換成二、三代在經營,我除了飼料表現,還有什麼可以吸引他?」大成長城企業飼料事業處精料業務部業務經理李建興表示,豬飼料市場過往的競爭,多著重在滿足客戶價格需求,但近年養豬場數量下滑,2024 年更創新低,跌破 6000 家,使他開始思考策略轉型。
李建興在嘉義以北的豬飼料市場耕耘近 20 年,他解釋,養豬場近年被要求更新設備和飼料,以消除周邊異味,小型、老一輩的養豬戶因無法負擔翻新成本,多數選擇退場。如果想爭取更多客戶使用自家飼料,勢必要想出其他策略,「畢竟有豬,才有飼料,所以我們要站在客戶角度,解決他們的問題。」
協助豬農維持飼養規模,取得長期訂購飼料的承諾
舉例來說,飼養 1000 頭以下豬隻的小型養豬戶,為了因應人力短缺及管理效率低下問題,必須導入溫控設備、隨時監控場內豬隻的生活品品質;如果沒有這些設備的客戶,可能早晚會被淘汰,「他們初期還不想投資,覺得投資幾千萬進去,要幾年才能回收?」
為了協助這些豬農維持飼養規模,李建興制定「磐石計畫」——所謂磐石,就是指建造房屋的基礎;大成集團會提供技術支援,比如改善水簾系統及飼料配方、建立環控系統,讓豬農奠定技術根本。如此一來,就能得到豬農長期訂購飼料的承諾,其中,有一個客戶每月都會固定購買 500 噸的飼料。
至於已經更新設備的大型客戶,雖然可以穩定供應豬隻,但可能會因市場拍賣的價格波動而導致利潤受損。比如一隻豬拍賣價差可能達 600 元,若以一台車 100 頭豬計算,差價就有 6 萬。李建興便協助「去肉品市場化」,跳過拍賣喊價、收取市場手續費等過程,以直銷模式,與集團轉投資的日式豬排連鎖店勝博殿合作,讓豬肉從農場直送餐桌,藉此提高豬農的獲利空間。
這項策略鎖定縣市大戶,是推升大成飼料市占率的關鍵。例如,有一養豬戶飼養了至少 2 萬頭豬(5000 頭以上就算大型養豬戶),是全台各家飼料廠兵家必爭之地,李建興知道飼料或設備不是問題,跳出本業框架,成功媒合集團旗下餐廳和客戶的合作,創造雙贏。
建立「養豬示範場」,豬飼料市占提升 6%
除了鞏固中大型客戶,李建興也針對小型客戶制定銷售策略。「台灣最大的合作社有將近 170 名社員,大多是中小型豬農,」這些分布在不同鄉鎮、具有地區凝聚力的合作社,個別養豬戶的豬隻數量平均在 2000 頭上下,加起來等於有 30 幾萬頭豬,是大成重要的客戶來源。
他指出,切入合作社市場的關鍵,在於團體領導者,「先和龍頭合作,接下來就會比較順利。」要成功說服關鍵領袖合作,得先安排測試。假如要測試哺乳料,就會先去秤小豬吃大成飼料前的初重,一個月後再看牠的體重,計算出飼料效率(飼料重 / 動物增加的體重,數值愈低代表效率愈高)。業界平均為 2.7~2.8,大成則可以到 2.4,「數值比他原來的好,他就沒有理由保留原本的飼料配方,」取得合作後,再將領袖的養豬場變成示範場,吸引其他社員購買飼料。
過去一年,在李建興的帶領下,大成豬飼料的市占在他負責的業務區域內率提升 6%,在行業銷售增長率平均 8% 的情況下,也實現 13% 的成長。他不只拓展客戶,也傾注集團資源,「今天買大成飼料,就像買進整個大成的服務團隊,等於獲得一套解決方案。」
有豬,才有飼料,我們要站在客戶角度,解決他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