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pexels

想要「錢多、事少、責任輕」的工作?有追求的人,都會憋出病

2021-03-18 作者 焱公子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錢多事少離家近,位高權重責任輕。」這句話,大概是無數職場人士夢寐以求的最佳狀態。「胡扯!」朋友老匡說:「 稍微有追求的人,真遇到這種工作,能把你憋出病來,你信嗎? 」我知道,老匡在說他自己。他曾有一份令人豔羨的工作,在一家大型民企擔任部門總監,月薪 5 萬,還不包括獎金。

自從直接主管離職,公司空降了一個副總。副總要培養自己的親信,找到老匡,耿直的老匡不願站隊。副總便做了個局,以調整組織架構為由,將他調去負責新業務。說是新業務,實則是虛職。手下沒人不說,整天無所事事。各種會議、決策壓根不需要他參加。除了每月照常領薪水的那一刻,他簡直找不到一絲存在感。

三個月後,老匡忍無可忍,主動提交辭呈。如今他在一家相對較小的公司當副總。薪水沒以前高,還比以前累,但做的有聲有色,又恢復了從前生龍活虎的模樣。老匡笑呵呵的說自己就是天生勞碌命,愛犯賤。但在我看來,他是真正看明白了「工作」這件事。對老匡來說,工作的快感,早已不僅僅來自高薪,更來自於「被需要感」。

始終被需要,才會讓人真正感知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被需要,是自我價值最直接的體現

電影《可可夜總會》中,有一個非常扎心的設定:一個人即便去世了,他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依然是活著的。他還可以思索,還可以與人對話,甚至某個特定時候,還可以回到陽世來悄悄探望在世的親人。而當世上再沒有任何一個人想得起他,再沒有任何一個人懷念他、需要他時,他才會澈底死去,永遠消失不見。

延伸閱讀:「忠於工作,但不要忠於公司。」外商CEO 給工作者的 7 個人生建議

這個設定,生動展現了一個我們無法忽略的事實—當你被別人需要時,你才有價值。我做職場諮詢時,經常會遇到一些職場新人表達他們的困惑和沮喪:「投了上百份履歷,回應者寥寥,甚至都沒有面試機會!」、「薪水要求一降再降,我甚至都表示試用期可以不要薪水,他們還是不要我……。」

從表面上看,他們是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苦惱;再深一層看,他們的沮喪更來自於對自我價值的否定:「沒有一家單位需要我,原來,我真的有那麼差?」

馬斯洛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裡,將人的需求分成 5 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這裡的被需要感對應的,是第 4 個層次—尊重需求。

人是社會性動物,不可能離開社會孤立存在。被需要感其實是判斷自身存在感的一種方式。當我們「被需要」時,實質是希望贏得他人的尊重,藉此獲得價值感和自信心。反之,當你不被需要時,便很容易感到沮喪。這也是老匡即便拿著高薪,也要憤然離職的根因。

過猶不及,太被需要會累壞自己

凡事過猶不及。生活當中,我們也會看到很多人,因為過分在意被需要感,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我的前同事小沙就是個例子。她為人熱情外向,經常主動幫其他人做事情。比如,幫同事點餐、協助大家處理工作事務,甚至經常陪他們加班數個小時,即便那完全不是她自己分內的事,很長一段時間裡,小沙樂此不疲。

她習慣將別人的需求放在很高的位置。似乎只要滿足了對方的需求,就能換來肯定和贊賞,於是便持續、不自覺的取悅他人,從來不懂得說不。交了男朋友,也總是遷就另一半的各種要求,不斷讓步,還總擔心對方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

後來,小沙發現,同事們對她的付出習以為常,似乎也並不感恩,甚至還會因為她某些事情做得不到位或做得過了而責怪她;她的男朋友時常嫌她煩,說她事事都要插手令他毫無自由,後來提出了分手。

小沙鬱悶又憤怒,她哭訴同事不識好歹,男友忘恩負義。她的情緒起伏不定,一度陷入否定與迷茫中,小沙這種情況,便是過分在意被需要感,屬於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想透過持續不斷的付出來獲取滿足感,在內心深處期待對方能全盤接受自己的付出,甚至獲得對等回饋。一旦對方提出異議或拒絕時,便會覺得深深受挫,認為對方不把自己的好心當一回事,完全沒有良心。

這樣的思想,本就是一種錯。她很容易會讓自己從一個不懂拒絕的濫好人,變成過度付出卻無法收到回報的抱怨者。無論哪一種,都過猶不及,都不可取。

如何看待自己被需要的感覺?

職場上,我們經常會說一句話:不是位置決定你的心態,而是心態決定你的位置。如何合理看待被需要感這回事,為你的升職加薪之路添加助力?我想分享三點看法。

1. 向外看,延伸工作的意義。

很多基層工作者經常吐槽:「我薪水低、工作重複又瑣碎,整天被牽著鼻子走,就討口飯吃而已,哪來什麼被需要感?」你的眼睛只向內看,看到的當然僅僅只是你的工作本身。

如果你是個開小吃店的,每天負責炒菜,來來回回只炒四樣。從單純的工作屬性來說,確實太無聊了。但若是眼睛向外看,能看到大多數顧客稱讚你做的菜,或者對你的菜持續提出意見,讓你不斷改進。你積極參與他們的互動並收集反饋,或許便會讓你跳脫出來,更有動力持續往下做,甚至能做得更好。

2.懂得界限感和分寸感,杜絕做職場濫好人。

前文提到的小沙,就屬於全然缺失了界限感和分寸感。什麼都接,什麼都做,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不會說 No 的職場濫好人形象,大家習以為常絕不會心生感激,只會覺得那是你本該做的。

正確的做法為積極主動、樂於助人,但要知分寸、守界限。以下有三個關鍵點。

第一個是只幫緊急重要的:這件事情對別人確實利益攸關,你關鍵時刻伸出援手,對方才會記得住;第二個是只幫力所能及的:這件事在你能力範圍之內,而不需要再去假他人之手。或者是你需花極大精力和時間才能勉強完成,還不一定做得好的事;最後則是只幫值得幫的: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什麼人都幫,這叫沒有原則。自己累不說,也不能獲得你真正珍視的人的心。對方會想說,反正你對大家都一個樣。

3. 在親密關係中形成依賴和共生。

韓國電視劇《請回答1988》裡有一個情節:

男主角之一狗煥的媽媽要出門幾天,回來後,發現狗煥和他爸不僅沒有像預料中一樣,把屋子弄得一團糟,還收拾得井井有條。

狗煥以為會因此得到表揚,媽媽卻一臉失落。爸爸秒懂,故意大喊要媽媽去廚房幫忙,媽媽立刻神采煥發,一邊抱怨一邊開心的幫忙。

狗煥趕緊大聲說:「媽媽我想吃妳做的菜。」媽媽白了他一眼,也是一邊抱怨,一邊更開心的去做了。

媽媽在最初為什麼失落?因為看見整潔的房間,她感覺到自己似乎不被需要了。

不管在生活還是職場,真正的親密關係,一定是種依賴和共生。我被工作需要、被同事需要,我的價值得到認可,這樣的滿足感,和金錢與工作量無關,而這種依賴和共生,會讓人上癮,充滿意想不到的能量。

(本文出自《想賺更多,如何突顯你值這個價》,大是文化。)

繼續閱讀 職涯規畫
相關文章

想賺更多,如何突顯你值這個價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