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倫

老子教你斷捨離,讓人生更輕鬆

努力工作卻賺得不多,有意義嗎?老子:誤解人生中的「損益」,便難以感到幸福


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老子說:「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什麼意思呢?天下人都討厭自己的人生狀態是「孤寡不穀」。「孤」指沒有父母,就剩自己;「寡」是什麼?兩口子死了一個,剩一個人就叫「寡」;「不穀」指一個人無法吃東西了,活不了多久了。
因此,「孤寡不穀」就是說人活得比較孤單,命不長了。「而王公以自名也。」本來「孤寡不穀」這種狀態基本上是天下人最忌諱的事了,可是古代的君王卻經常稱自己為「孤」、「寡人」,這其實都是他們在自我提醒要盡量放低自己,國家的各種危險與不幸自己要一肩承擔,這樣才能為下面的臣民負責。
「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老子說萬物都在不斷地變化,但變化有著一定的規律。當你覺得自己處於人生低谷,負重前行的時候,這說明你開始走上坡路了。當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又會開始逐漸減少,萬物都在曲線的變化中不斷推演。這種變化就好像月亮圓缺的規律,每天都在盈虧之間變化。世上的事,很多都是如此。
老子的這句話是在告訴我們,當你處於人生低谷時,別太消沉,好好平心靜氣地累積自己,因為低谷過去就會走向高峰;當你達到高峰時,也不要自滿而覺得自己了不起,因為這個世界的競爭太激烈,要小心謹慎,好好做事,切莫自滿、驕傲,這是做人的智慧。
懂得人生中的損益之道,你才會逐漸幸福起來
人生總有起伏,我們如果想讓自己過得幸福,應該怎麼做呢?
尤其在起伏的階段裡,你把自己放在哪個位置才好呢?老子說有兩種模式:一種模式叫「損之而益」,就是把自己放在「減少」的位置,然後慢慢增加;另外一種模式就是「益之而損」,就是把自己放在很高、很滿的位置,然後一點點減少。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把自己放在「損之而益」的位置上,處於這個位置的人,會覺得人生逐漸幸福起來。
因此,這個基礎是「損」,把自己先「減少」才能有所收益。實際上,老子說的「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是在講「損」和「益」之間的關係。很多人往往不明白損的是什麼,益的是什麼,這是問題的關鍵。因為你會發現,單純地說損了會益、益後會損是不成立的,比如有的人天天要飯,這已經是人生低谷了,你覺得他一輩子靠乞討就能走上坡路嗎?如果你不懂得損的是什麼,益的是什麼,那你所在的低谷就永遠都是低谷。你一定要了解其中的關係,否則泛泛而談往往似是而非。
老子在這裡告訴我們,你損的是「自名也」,就是你的名譽、地位、金錢等虛幻的東西;你益的是踏踏實實工作,是做事本身,而在其中得到利益的是你身邊的人和你自己。
一旦你不好好工作,光想著錢最多、地位最高才好呢,這就是「益之而損」 — 你把關係搞反了。如果你能理解這幾層關係,就能夠把握好人生在損益之間的道理了。
過度追求名利和結果,最後會得不償失
把握好損和益的關係,其實在生活中也有廣泛的用處。比如我在喜馬拉雅 FM 講《道德經》的時間,扣掉周末,持續了長達兩年,課程都是公益的,我沒有收取任何費用。
我每天要備課、看《道德經》、錄音,然後每個月還要發薪水給編輯、辦公室人員,這都是有成本的,所以在這件事上,我損的是時間和金錢。而我益的是大家,很多人聽了我講的《道德經》後,都說自己慢慢釋然了。而我身在其中,也獲得了幸福。
坦白說,如果我做這件事沒有幸福感,是不會堅持這麼久的。身為一個醫學工作者,每當我看到大家心情豁然開朗了,以前糾結的事不糾結了,好多事都放下了,無論從心靈還是身體上都獲得了解放和自由,這就是我最幸福的事了。
如果回過頭來看,你問我這一年賺了多少錢,我可能沒賺什麼錢。但若是你問我記不得這段時間的事,我可以很真誠地告訴你這段期間的點點滴滴,我都記得非常清楚,《道德經》裡每一句不好理解的地方,包括大家的留言,我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這樣的人生是一種非常幸福的狀態,而我在這個過程中也不斷地得到提升。
相反地,如果你處於「益之而損」的狀態就不會那麼幸福了。如果你過度追求名利和結果,就難免會損失好好工作本身,最後得不償失。
這是人生的兩種狀態,選擇哪種人生,過何種生活,在於你自己。
(本文摘自《老子教你斷捨離,讓人生更輕鬆》,高寶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