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掉頭銜的你,還剩下什麼?領導力教練的「自我發展法」,展現你真正的價值


因為職業的關係,我在人生中遇過大量的人:採購時期遇到大量廠商、獵人頭時期遇到大量專業經理人、私募基金時期遇到大量新創夢想家、文創時期遇到大量惺惺相惜的同業、教練顧問時期遇到大量領導者。有時看見名片簿裡的各種人士,會覺得命運真奇妙,我何其有幸,竟然能與這麼多精彩的人有過一時半刻的交集。
在搬過幾次家後,名片都丟失了,再加上後來以應用程式數位管理名片,就幾乎不拿紙本名片了,但我對於兩張名片的印象很深刻:其中一張,是某個餐飲集團的創辦人,那是一張白色的直式名片,上面只有在正中央用標楷體印著他的中文名字,左邊則有中文數字的手機號碼,單調無趣卻霸氣十足。另一張,是某間公司的執行特助,橫式名片的正面,除了列出各種聯絡方式之外,背面則印著約十來個機構的職務,某國際協會理事長、某兩岸促進會創辦人……名號看起來都十足響亮,只是我一個都沒記得。
在離開業界之後,我開始以自我品牌走跳江湖,也花了一些時間適應「我就只是我自己」。我當然問過自己: 「當我不再是某公司的某經理,我的意見還有多少價值?」 現在能有機會寫下這些文字在書裡分享,當然,我是順利度過了這段自我懷疑時期,但我的確能清楚感受到,把自己放在某個頭銜後的安全感,是多麼令人著迷。
因為我認為自己沒貴人,所以一直很用力地活著。當然,太過用力會產生後遺症,我也付出了一些代價。但整體而言,我很慶幸過去不會狐假虎威地過度依賴某些名詞,例如我的公司是某知名企業、我的老闆是某董事長。我一直有為自己做好定向;我自己真實做到的事、確切走過的路,才是我能帶走的,也才是我真正的價值。帶著這些歷練,我成功地將知識變現,在分享經驗或建議時,心中感到踏實。
以「是—做—有」策略來發展自己
心理學界有個 「暗示效應」(effect of hint)的理論,指的是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方式,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就像星座學 一樣,某個狀態聽起來的確跟你本人很接近,但你不太確定是本性如此,還是因為從小看了很多的星座分析,導致潛意識與意識相互搭配,朝那個星座的行為靠攏。
倘若我們心中有一個想要變得更好的模樣,那麼透過自我暗示來得到力量,不是一種很好的途徑嗎?與其有意無意地受到外界不夠精準、甚至不夠友善的暗示,不如自己掌握這門技巧,並且形塑自己的心理與人生樣貌。身為一個熱愛工具的人,我要分享一個我學習到的威力強大的自我發展方法,叫做 「是—做—有」(be-do-have) 。
這個世界通常是以「有—做—是」(have-do-be)的方式在運作的,舉例來說:「當我擁有很多錢(have),就能去環遊世界(do),當我這麼做了,就會感到無比快樂(be)。」這邏輯很熟悉吧!
然而,「是—做—有」則是相反的運作,其精神是:你先決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be),你就會做什麼樣的事(do),你所想要的結果就會是自然而然的產物(have)。例如:「我是個快樂的人(be),因此無論做什麼,我都是抱著快樂的心情(do),那麼我與周遭的人就容易感到快樂(have),我根本無須汲汲營營地追求。」
有時候,我在教練或授課時會帶到這個觀念,有學員會問我:「我想要是個有錢人,但我就是沒錢啊,那要如何套用這個觀念?」我的回答是,你可以更有彈性地定義「有錢」,因為你想要的其實是財務自由或富足的感覺,所以你可以自我定向的是:「我是個富足的人(be),我做得到富足的人會做的事(do),因此我擁有身心靈的富足感(have)。」
我真的深深被這個概念影響著。接觸到這個工具時,我管理著三十幾個人,每天忙到焦頭爛額,不只與家人的互動很少,與自己的對話更少;我覺得自己不斷被任務追著跑,時間永遠不夠用。後來,我很有意識地練習「我是個富足的人」的概念,不以匱乏感出發,而是去建立我與富足感的關係。結果,除了原本的團隊外,我竟然陸續又接下兩間公司的營運,且還抽得出時間去當志工,更重要的是,幾乎每個週末,我都能帶女兒出門走走,這根本是之前的我不敢想像的日子。
「是—做—有」不算是個新鮮的概念,跟「吸引力法則」、「心想事成」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我認為此工具更強大的地方,是從人的身分去啟動事情的實現,比全然依靠宇宙能量來得具體、有感一些。想要調整成以「是—做—有」來主導自己的腦袋、心境與行為,這並不容易,過程中需要與強大的慣性持續進行拉扯及對抗,而我就是抱著「傻傻相信、傻傻做」的憨膽,興奮、虔誠且積極地鍛鍊著。
運用「我的使用說明書」,加速他人與你的有效互動
你有藍牙耳機嗎?你用過手持電風扇嗎?你知道連衛生紙這種簡單到不行的物件,都有使用說明書嗎?你覺得人比較複雜,還是這些生活用品比較複雜?對,當然是人,但人沒有使用說明書,而我們卻又期待他人非常理解如何與我們相處、能夠完全掌握我們是什麼樣性格的人,這不是痴人說夢嗎?
是的,人類千變萬化,無法像產品那般容易規格化,但不也正因為如此,才需要多提供一點線索和資訊,來協助他人與我們有效地互動嗎?沒有人是你肚子裡的蛔蟲,能夠知道你在想什麼、在意什麼、哪些時候說的話是認真的、哪些時候說的話是開玩笑的……。
為了縮短他人認識自己的時間、快速定向共事者對於工作習慣的偏好與看法,以及促進有效協作,我想介紹這個管理「軟」期待值的實用工具──「我的使用說明書」,包含以下三個部分:
㈠ 我的期待值(My Expectations)
明確列出你最希望工作團隊與你互動的五種方式,不能只是丟出一句口號或一個單詞,要以行為來舉例說明。 舉例來說,「我期待每個人都是負責任的」,但是,誰不想要與負責任的人共事?而你對負責任的定義與他人的不見得相同,因此你要列出的是:「我期待每個人都是負責任的,對我而言,今日事今日畢,答應的日期絕不拖延,就是負責任。」
㈡ 我的承諾(My Commitments)
天底下沒有這麼好的事吧,只有你會要求別人,自己卻不願意付出什麼。敢要,也要敢給。 列出你願意承諾執行與付出的五件事,同樣要舉出具體行為 ,例如:「我承諾協助你成為更好的自己,那代表我每個月會與你進行一次一對一談話,聚焦於提升你的專業職能,或是釐清你的困擾。」你可以想像,若你只是寫出「我願盡我所能地協助你發展」,感覺會有多麼空虛且薄弱。
㈢我的地雷區(My Hot Button)
職場畢竟不是家庭,列出你的地雷區,也不是要大家就得乖乖順著你的毛摸、十足遷就你。但是,若有些地方的確是你的地雷區,一旦被踩到,你就會完全或部分喪失該有的表現,那你的確可以事先打個預防針,讓大家盡可能多了解彼此或互相尊重。
這部分和前兩部分不同, 只需列出一項你真正的死穴 。例如:「我的地雷是被誤會。關於我的資訊,尤其是負面陳述,請直接向我釐清,沒有人可以或應該代表我發言。」此處列出的數量必須比前面兩個項目少,否則同事動不動就冒犯到你,難保你不會成為所謂「難搞」的人。
準備好「我的使用說明書」之後,可以在以下三種情境裡使用:
㈠ 新人的入職引導(Orientation)
在新人報到的三天內,向其說明直屬主管、高層主管、直到總經理層級的「我的使用說明書」,可以快速地讓新人對公司的管理風格有個概念,不要讓新人自己猜。同時提供不只一個層級的「我的使用說明書」的好處是,可以加速新人對公司文化的掌握,也能避免有人以不夠了解高層的風格、想法或信念體系為由,做出極不符合期待的行為。
㈡ 不定期的團隊建立(Team Building)
不管是接手前人的團隊,或是招攬自己的成員,這都是很適合用來進行內部有效溝通、增加向心力的工具。請每個人事先準備好自己的使用說明書,然後向組內成員一一說明自己的期待值、承諾及地雷區。大家都是出來工作的,不至於特地給誰難看或踩別人的雷區。把你想要的、不想要的,都用書面寫下來,讓自己與他人的互動之間有個基本的遊戲規則,時間一久,尊重與有效性就有機會堆疊出來。
㈢ 季度或年度的一對一會談(1 on 1)
許多主管不太會進行一對一會談,很多時候會出現這種對話:
主管問:「有沒有什麼問題?」
部屬回:「沒有。」
主管說:「有問題可以隨時來問。」
部屬說:「好。」
「我的使用說明書」可以在這種時候派上用場。一季、半年或一年過去了,若某團隊成員並未體現出他/她寫的「我的使用說明書」時,你就能以此啟動對話,在他/她的期待值、承諾或地雷區中,選擇他/她做得特別好或特別不好的一兩個地方,拿出來討論,如此一來,對話就不至於無邊無際地發散。使用一段時間後,你還能不時透過提問去引發部屬更完整或更深層的反思,例如:
清楚說出你的承諾之後,為你的工作帶來哪些好處?
勇敢說出你的地雷區之後,對你的人際互動有造成什麼影響嗎?
關於「我的使用說明書」,有兩個提醒,第一個是盡可能正面表述。 就像許多父母會不斷重複「不要爬上桌子,很危險!」但父母能規定多少該注意的事項呢?爬上椅子可以嗎?翻過櫃子可以嗎?其實,不如直接說「我希望你注意安全」,如此一來,孩子的焦點會放在「安全」上,而不只是不要爬上桌子。
第二個提醒更關鍵,那就是切記要列出你自己也做得到的項目,不要列出一些你認為自己很想擁有、卻還做不到的。 例如,你的期待是紀律,但你自己是個天天遲到的人;或者,你的地雷是表裡不一,但自己卻總是人前一套、人後一套,這就會弄巧成拙,反而讓大家用放大鏡去檢視你的行為,加速對你的失望。
在期待值這件事上,不要追求朦朧的美感,越透明越好。
(本文出自《複利領導:簡單的事重複做,就會有力量》,時報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