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家還沒講完,你就開始反問、出意見?好的聆聽者不會犯 6 種錯


在我們傾聽時,快速思考大腦不斷運作。它正在組織和分類我們看到和聽到的所有資訊,並根據我們過去的模式做出判斷和假設。
這就需要我們在傾聽時,用慢速思考大腦克服這個過程。你無法阻止大腦對你聽到的資訊進行分類,但你的慢速思考大腦可以選擇不對其進行判斷或進一步思考。
你可以在下一次談話中,試著有意識地觀察大腦運作。是的,我知道這將削弱你的聽覺,但不妨把它當作一次實驗嘗試。當談話者說話時,你可能會注意到自己正在處理這些資訊,決定是同意還是拒斥這些資訊,而且你已經在思考自己的反應。你甚至可能注意到,現在在閱讀的你也是如此。你正在整理頁面上的文字,決定它們對自己是否有意義,你在想過去是否接觸到支持自己所讀內容的例子,你正在決定在你的世界觀中什麼是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所有這些事情也發生在對話中,而你應該是傾聽。
在聆聽時要更專注,關注對方所說的內容。給對方思考和說話的空間,而不進行判斷或回應。不要用你的觀點回應,而是要求對方做一些澄清或進一步的舉例,這樣才能確保你是從說話者的角度完全理解討論的主題。
試圖完成談話者的想法
「我們補完彼此的話語」,往往是種愛和聯繫的宣言,表示兩個人的思維方式相似。大多數人對此持積極態度。然而,試圖搶話補完別人的句子往往會以失敗告終。
如果我們是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關係,就更有可能補成錯誤的句子。你的工作不是協助與談者者思考。當你試著假設與談者的下一句話時,你就會錯過他們接下來想說出的內容。
以自己的解釋定義詞句
每個人對單詞和用語的解釋都不同,特別是在全球化環境中。即使你們使用相同的詞,也不意味你們會以相同的方式理解詞語的涵義。
「創造涵義」超越對單詞概念的理解。請想像「尊重」這樣的詞,當你聽到這個詞時,大腦會立即開始與你曾經表示過尊重、失去尊重、感到被尊重/不被尊重等等的人及經歷建立聯繫。
你對尊重的定義可能包括信任和能力等概念,也就是說,你尊重那些你信任的人,他們有很好的能力。他們可能是年輕的或年長的,男性或女性。你也會有關於如何表示尊重的想法:說「請」和「謝謝」、不打斷、保持眼神接觸。其他人可能對「尊重」這個詞有非常不同的聯想:他們可能會避免透過眼神接觸表示尊重,或者對任何年長的人給予尊重,並且從不挑戰長者的想法。
如果我們想更深入理解說話者的意思,重要的是要傾聽更多內容,而不只是聽話。這可能代表要詢問更多問題,不要根據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做出假設,並將說話者的世界觀放在心上。用同樣的詞來描述一件事,並不一定代表意義相同。
試圖展現與他人相同的經驗
你是否曾經講過別具深意的故事,但對方卻用自己的類似故事回應?這似乎代表著他們認為自己的故事,會比你的故事更能證明你所要表達的觀點。這麼做往往適得其反。
當聽眾這樣做時,他們通常並不是有意要和說話者一較高下。他們試圖展現共同的經驗,目的是對某人的情況表示同情。這種分享有其功用,特別是在傳達脆弱感和建立關係時。然而,重要的是,要讓說話者感到他們的經驗獲得認可,而不是簡單地被反駁。
自顧自地提供建議
我們都想幫助朋友,但有些人可能忘了, 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幫助,他們只是需要感覺到被傾聽。 想像一下,你的朋友與她的老闆、丈夫、最好的朋友、同事、員工、孩子的老師或其他人有問題。你是真的聽她說什麼、感受什麼,還是在努力想一些能給出的建議,或有助於解決她的問題的方法?有時人們並不是在尋找解決方案,他們只是在尋找會傾聽和同情的好朋友。
在高階主管教練領域,每個教練都被教導的第一原則,就是必須取得對方同意才能指導別人。當你發現自己想提供別人建議時,這是個可以遵循的好規則。首先要取得同意。「你想集思廣益,提出一些解決方案嗎?」這是個提供幫助的好方法。
說話的人可以決定他們是否願意接受。不過,你在傾聽時不應該考慮如何協助。你可以等到充分了解情況,知道說話者想聽你的意見之後再提供協助。
受情緒左右判斷力
對理性思考的最大挑戰之一是高度的情緒反應。如果你在談話中,特別是在衝突時,情緒開始上升,就很難以開放的心態傾聽。情緒會開始影響你的判斷力。你可能會變得防衛性強,並開始以個人觀點看待事情。這時,你理解說話者觀點的能力就會降低。
要從說話者的角度看問題,需要高水準的文化智慧。深吸一口氣,重新關注說話者的資訊。你以後會有很多時間處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首先,要確保自己把資訊搞清楚。
注意力渙散
分心無處不在,尤其是在這數位聯接的時代,我們很容易分心,無法仔細聽別人說話。你可能身處繁忙、嘈雜的環境中,周圍都是容易令人分心的事物。也許你會因為對方的外觀分心─他們的外表、衣服、牙縫裡的東西等等。你可能因為欣賞他們的口音或質疑他們的發音,或使用某個特定用語而停止思考他們說的內容。
你可能有其他想法,但與對話無關。甚至你可能被手機分散注意力。在進入重要的會議、面試,甚至雞尾酒會之前,請清除頭腦中的雜念,將你的精力集中在周圍的人身上,確保自己心思在場。如果你在想剛才讀過的電子郵件或當天下午的會議,你的注意力就不會放在傾聽上。
(本文出自《帶風向的 3%法則》,好優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