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瑋瓊

利他的力量:鄭崇華的初心與台達經營哲學

職場新鮮人只能打雜?台達電鄭崇華剛出社會也是小員工,2 個心態決定路有多寬


總是對事情懷抱好奇心,會瘋狂地投入自己想做的事——就是這麼單純質樸、擇善固執的個性,讓鄭崇華衝破人生逆境,意外創立了市值衝上新台幣 7,000 多億元的台達電子。
從他對生產品質的堅持、對自然環境的關懷、還有對社會公益的熱心奉獻,讓人看見「利他」所能帶來的巨大力量。
時序發展至今,台達的成長腳步仍未停歇,10 多年來不但營收增加將近 1 倍,市值在今年來到全台灣第 6 名的新高。近來,搭上電動車、儲能、雲端資料中心、5G、自動化等浪潮,被許多投資專家封為台灣的「護國神山群」,稱得上是這幾年最受關注的明星企業之一。
可是,令人驚訝的是,鄭崇華早在 2012 年便宣布交棒、退休,這些年的許多好評和豐收果實,都是台達在「後創辦人時代」繳出的成績單,不由得令人好奇,是他奠定的那些制度、做法、策略?抑或精神層面的企業文化和風格典範?可以帶領台達維繫成長能量、度過無數次的市場淘汰和時代考驗?
職場上樂於助人,別人也會樂意成就你
他還在美商 TRW(編按:Thompson Ramo Wooldridge Inc.,主要在航天、電子、汽車等領域開展業務)工作時,常跟本土的大同公司來往,提供所需的電視機零組件,有時只是去洽談公務,但鄭崇華經常挽起袖子、到生產現場幫忙,甚至犧牲自己的週末休假時間私下幫忙。久了,不少大同主管都建議他:「鄭先生,你可以開公司賣零組件給電視廠商。」
鄭崇華當時並不以為意,未料 TRW 在台灣不守環保規範以及任意裁員的舉措,讓鄭崇華對於外商只覬覦當時台灣的廉價勞動力與不盡完善的環保法規心生不滿,決意創立一家屬於華人、擁有自己技術的公司,就這樣啟動了他的創業念頭。
「我想我一定是瘋了,真的創業後,剛開始前面 10 多年,一天到晚都擔心公司會倒掉,客戶不給訂單就完了,我跟銀行也借不到錢,」鄭崇華苦笑。
可是冥冥中,老天爺已經幫他鋪好了一條獨立創業的路徑。出社會頭兩份工作,他各自在亞洲航空和 TRW 服務 5 年,歷練過飛機維修、工程管理、生產製造、品質管理等多種職務,還幫外商培養台灣的本土供應鏈,等於在工作前 10 年就鍛鍊出一身本事,足以扛起一家企業的營運和管理。
把事情做好、做對的堅持,成為創業成功的養分
更重要的是,鄭崇華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以及一種把事情做好、做對的執著。在亞航維修民航機時,雖然長官都覺得他已經做得很好、稱得上是專家了,但他還是苦惱自己並非航空專業出身,或許只是湊巧解決了問題,事實上還是不明究理,哪天飛機掉下來怎麼辦?常在晚上做惡夢、擔心得睡不著覺。
後來到 TRW 負責品管,鄭崇華導入了 Military Standard 104D(編按:美國軍用標準)品管抽樣計畫,造成生產部門反對不已,但鄭崇華絲毫不退讓,總經理只好出來協調。不過,最後果然大幅減少了退貨率,證明他的堅持是對的。
「我碰到事情,就是愛多管閒事,反而救了我的命,」還在 TRW 當品管經理時,他會義務幫生產部經理改善製程、經常忙到半夜。後來離職創業去了,結果那項產品重新生產又出現問題,無法順利出貨。TRW 外籍主管 Bill Jones 一問之下,得知鄭崇華是當年解決問題的人,便親自打電話求助,最後乾脆把產品外包給台達代工,幫了台達一個大忙。原本,台達那時正苦於第一次石油危機造成的訂單下滑衝擊,TRW 的訂單無疑是場及時雨。
諸如此類,無心插柳的義務幫忙,最後都變成朋友來提攜自己,這種因單純善念造就的業務來往和長期訂單,在台達超過半世紀的經營歷史裡,屢見不鮮。
像當年爭取國際大廠飛利浦的訂單,一開始對方採購經理就表明:「總公司已決定向日商東光(TOKO)訂購,不可能再找供應商了。」彼時的東光,是飛利浦長期合作的線圈供應商,台達怎可能有機會介入?
沒想到後來飛利浦試產,東光設計的線圈一直無法調出正確圖形,又遲遲未派人到台灣協助,採購經理只好打電話向鄭崇華求助,要求義務幫忙、也沒有任何承諾。鄭崇華立刻答應,果然在救火成功後讓飛利浦刮目相看,開啟了雙方的合作關係。
(本文出自《利他的力量》,天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