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場人際不靠應酬搏感情!忠於工作,你的「夥伴」才會愈來愈多


當公司的人際關係等於你的一切,你就會在不知不覺間,被公司的規則同化,就算看到不正確或不合理的事情,你也不會感到奇怪,因為組織的價值觀就是一切。就算心中有疑問,你只會責怪自己,而不會懷疑公司,等到大難臨頭時,才發現自己早已無處可逃。
當然,如果能和共事的同事相處愉快,你工作起來也比較開心。沒有人喜歡在充滿爾虞我詐的團隊裡做事。可是,我認為和同事之間的友好感情,應該在職場上培養,不需要靠聚餐或週末打高爾夫來加深情感,因為你需要的是工作夥伴,而不是酒友或球友。
就我的工作性質來看,或許大家會很意外,但其實我幾乎不和藝人、經紀人、同事去喝酒,我也很少約後輩去喝一杯,對主管也一樣。為什麼?因為我認為應該優先把工作做好,而不是「博感情」。
公司裡面只要有工作夥伴就夠了,只要是不想去的聚餐,我就會斷然拒絕,而那個空檔可以用來進修,也可以拿來準備想做的事,不過,有另一件相對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公司以外的地方,擁有沒有利害得失的人際關係。
學生時代的朋友也好,興趣相投的朋友也罷,如果朋友不多的話,戀人也好、家人也罷,總之,避免讓自己只有公司裡的人際關係。
「只要有那些人在,我就辦得到」,只要擁有這種人際關係,就等於在心裡架設了安全網。我也一樣,大學時期的友人真的給了我很多幫助,在他們面前,我完全不會談論工作。
工作場所就是工作場所,只要把事情做好,工作夥伴自然就會愈來愈多。相對之下,真正應該拚命守住的是,僅僅靠著快樂和喜歡所維繫的親友們。
放心當個不好相處的人
是與生俱來的才能嗎?有些人擁有不可思議的「後輩力」。就是那種受主管或前輩高度關注,總會被邀約共進午餐或聚餐的人。
但你完全不需要羨慕他們。
雖然和主管、前輩建立深厚的人際關係絕對有好處,不過,交際應酬也會因此變多。他們為了維持那層關係,必須犧牲寶貴的個人時間,所以我的目標是,做一個可靠的新手,而不是可愛的後輩。信用更勝於魅力。
只要把工作做好,就不會遭受批評。
可愛的後輩不能拒絕任何邀約,所以總有一天會成為出席什麼餐會都很正常的人,這樣一來,就會逐漸失去新鮮感。就拿我來說吧!每當我參加公司聚餐時,大家總會開心的說:「佐久間,你來了!」因為我很少出席,所以我的出現,會讓他們開心。
當個沒那麼可愛的新手,工作方面可以更加得心應手,不太會被隨便呼來喚去,更能專注於自己的工作,而且,如果我偶爾接下麻煩工作的話,他們還會十分感激似的,「其實那傢伙人挺好的嘛!」
為了提高自己的存在和價值,並優先注重時間運用,就必須和周遭保持一定距離,這也是為了專注於工作的戰略。只要忠於自己的工作,就不需要靠人際關係決勝負,你也可以放心的當個不好相處的傢伙。
專業就是對得起領到的薪水
什麼是專業?工作水準比常人高的人?還是為工作感到自豪的人?我的定義是「工作對得起薪水的人」,以上班族來說,就是做多少領多少。
是不是覺得門檻似乎太低了?可是,工作就只是工作。大家似乎太高估專業了,只要工作值得那份薪水,你就是專業人員。基本上,社會上也有這樣的想法,「因為是專業,因為是工作,所以本來就應該以兩百分為目標,本來就應該瘋狂做到死為止。」直到不久之前,社會上仍充斥著這種氛圍,可是瘋狂做到死的觀念明顯是錯的,扼殺人格、把精神逼迫到絕境,更是荒唐至極。正確心態應該是,「因為是專業的,所以領多少薪水,做多少工作」。的確有人是抱持著瘋狂做到死精神,他們很活躍,也有英勇事蹟,他們天生就是某種「怪人」,一般人如果效仿,恐怕很快就會沒命。
把爬上更高一層視為人生目標,同時又擁有十分堅強的身心靈,就算被逼入絕境,也絕對不會崩壞,這當然是件非常棒的事,可是,我認為任何人都不應該、也不需要那樣工作。不用說,大家都知道,就算對工作沒有飢渴,也不代表你就比較差勁,只是生活方式不同罷了。
我進公司時,電視業界是個非常血汗的行業,很多人每天都被一堆工作追殺,甚至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記得當時看到一下暴怒、一下抓狂的導演之後,我就暗自下定決心,「我絕對要製作出比這個人更有趣的節目,而且還要在歡樂多出好幾倍的氣氛下製作。」
對工作充滿熱情,賭上自己的一切,並不是每個人都要有這種覺悟。只要做該做的事,對得起領到的薪水,那就是足夠的專業。
凡事設定期限,無敵
「看不到工作的盡頭,好痛苦」、「不知道該不該繼續留在現在的公司」、「就只有離職一途嗎……」,只要是上班族,一定都曾有過這樣的煩惱吧。
經常有人找我商量這個問題,而這也是我曾經走過的路。煩惱著是不是應該辭職,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推薦的方法是,決定期限、設定目標,然後試著盡全力努力到最後一刻。猶豫不決的時候,不應該踩煞車問該怎麼辦,而是應該試著踩下油門加速前進。
之所以決定期限,是為了能讓自己用百分之百的力量去拚搏,不知道該跑到什麼時候的馬拉松,只會讓人在中途喪失鬥志,可是,如果知道距離終點還有五公里、十公里,就能調整步伐、全力衝刺,所以就試著決定什麼時候該離開吧。
「如果第三年還沒有拿到那份工作,我就放棄,申請調職」、「這份工作再做一年,如果還是不感興趣,我就辭職」,像這樣決定好目標後,再自我分析。
試著寫下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了解現在的自己辦得到什麼、辦不到什麼,例如,「我擅長和既有客戶維繫關係,但是不擅長開發新客戶」、「很擅長企劃,但在公司內部的人緣不佳」,並想想看是否加強哪個技能,就能拿到想做的工作。如果辭職,是否能進入其他公司,成為被重視的人才?
如果決定好好努力,那段期間只要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就可以了,如果做完之後,還是不能決定去留,就代表心裡某處還在逃避和內疚。在那種情況下,就算換了工作,這種想法肯定還會遺留在心裡。
順道一提,就以現實來說,如果在毫無技能的狀態下辭退公司,也無法轉職成功。其實在把能力或技能寫下來的時候,應該就可以清楚了解,「在沒有什麼特殊的技能,也沒有經驗的狀態下,想轉職到其他場所」,和「因為擁有這樣的技能或經驗,所以希望更進階一步」,兩者間獲得的評價是不一樣的。
人要不惜付出一切努力,並充滿信心,勇往直前。在期限來臨之前,讓自己化身成超級瑪莉的「無敵星星」狀態。「反正再不濟,頂多就是辭職而已」,抱持著這樣的心態,不要受人際關係或周圍雜音干擾,一路往前衝吧!順道一提,我也曾經有過相同的經驗,我就是抱著「反正最慘,頂多就是辭職而已」的心態,在三年的期間,咬牙苦撐,最後才終於做出成績,才會有今天的自己。
只要設定期限,便能狠下心,更認真的面對戰略。沒時間逃跑、找藉口、擺爛,就是因為焦躁不安,才更需要設定明確的期限,讓自己有更具體的努力。放心。在認定工作很無聊,並對此感到絕望之前,肯定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本文出自《老實人狡猾工作術》,大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