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判斷,釀成 1500 人喪命的災難!從《鐵達尼號》看決策失誤為何致命


1912 年,鐵達尼號於首航沉船時,為什麼造成這麼多人死亡?我們都知道船撞上了冰山。但撞上後兩個小時船才沉沒。當時海面很平靜,有充足的時間能救所有人。
如果你對這個故事很熟悉,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大家忽略有冰山的警告,或船開得太快。但這是沉船的原因,不是如此多人死亡的原因。要解釋為什麼如此多人喪命,要回到當初的造船設計會議,白星航運公司的負責人做出了災難性的判斷,決定頭等艙看出去的景色,比在船上配備足夠所有人使用的救生艇還要重要。當然,用不上救生艇——這是一艘不沉之船。 這個判斷導致 1500 人因此喪命。
缺乏判斷力最為致命
雖然我們的日常沒有如此戲劇化,但每一天我們的性命都仰賴著其他人的判斷。相較於坐上一台車,我們搭飛機時可能更清楚意識到這件事,但我們會假定機長受過訓練,會做出正確的判斷並載我們安全飛抵目的地。當我們開車上橋的時候也不自覺地仰賴著其他人的判斷,因為我們在啟程時假定工程師在建造這座橋的過程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安全稽查人員也做出正確判斷才讓車輛通行。
我們希望生病的時候,醫生會運用其判斷進行診斷,如果問題過於複雜,會將我們轉介給受過訓練、對問題更暸解也更有經驗的專家,讓他們判斷該如何處理。對於工程師、安全稽查人員、醫生而言,我們仰賴且信賴他們判斷的品質。
但跟機師、工程師、醫師不一樣的地方是,並沒有稽查人員在日常生活中檢視我們的判斷。我們必須仰賴自己和他人的判斷。 我們的日常工作可能不會攸關性命,但判斷的品質對於組織和我們自己的未來都至關重要。
本書的其中一位受訪者告訴我說:「我剛到澳洲的高盛工作時,連我在內共有 30 人新入職,其中一人問道,合夥人先前提到只有兩、三個人能在高盛擁有卓越職涯表現,要怎樣才能成為這樣的兩、三個人?」合夥人回答說:「必須有好的判斷力。」他告訴我,他接下來(極為成功)的職涯都謹記著這段話。
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里斯(Sophocles),曾在著名作品《安蒂岡妮》(Antigone)中說道:「人類所有的缺點中,缺乏判斷力最為致命。」
再舉一例,印度商人維賈伊.馬爾雅(Vijay Mallya)的起步非常順利,他從父親手中繼承一間成功的全國啤酒公司後,在全國逐漸展露頭角,被視為是「尋歡之王」(the kind of good times),並創立廉價翠鳥航空,將自己打造成人民之友。所以,雖然他起步用的是繼承來的財富,但看似他是在這筆財富的基礎上發揚光大,也貢獻國家。
不過創立航空公司是一回事,能營運獲利又是另一回事。 一向樂觀的馬爾雅快速擴張,超量訂購飛機。他沒有選定一種機型以便將成本壓低,反而訂購多種不同機型。當出現虧損時,他隱瞞虧損狀況,藉由借貸獲得更多資金。當低薪的員工因拿不到薪水而離開時,他還辦了豪華的生日派對,繼續資助一級方程式賽車賽事和板球比賽。這其中有多少差勁的判斷?哪一個最差? 當然,最後一切都瓦解崩壞。
成功並不等於「好的判斷」
但就判斷力而言,直到一切都出錯前,馬爾雅還是被視為是勝利組。這隱含之意是他的判斷良好。快轉至揭露真相的階段可知,我們不能假設成功就等於好的判斷。
從馬爾雅的故事可知,當事情出錯時最容易將判斷和成功連結,而不是當一切都進展順利,這很諷刺。成功隱含著判斷良好,一如成功也隱含許多其他好的特質。
如果事情出錯,我們通常會責怪政府、同事、運氣不佳、天氣或甚至命運。但在大部分例子中,我們之所以可能失敗,往往是因為一開始就判斷不當才導致陷入這樣的處境。如果馬爾雅沒有買那麼多不該買的飛機,可能就不會陷入財務問題。
(本文摘自《高效判斷的框架》,天下雜誌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