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我既不是 E 人,也不像 I 人?」臨床研究:還有容易感到疏離的「第三種人格」


在曼哈頓的私人門診中,我接觸過各行各業的人。
當中包括世界領袖、知名表演藝術家,各領域的頂尖人士。許多人來尋求解答,想知道為什麼自己會與最親近、最熟悉的人(朋友、同事,甚至家人),感到如此疏離。
經過幾次諮商後,這些人往往會出現一個共同點:一生都覺得自己難以融入群體。當他們與人相處時,始終無法有真正的歸屬感,像是旁觀者,而非真正的參與者。無論在哪個群體之中,他們都從未感覺自己真正融入其中。
E 人和 I 人之外,還有第三種人格特質
經過多年的觀察與研究後,我發現這些共通點源自一種特殊且從未被正視的特質,存在於世界各地,不分族群、種族與性別。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缺乏依附群體的內在驅動力; 換句話說,天生無法對群體產生歸屬感。
天生對群體沒有歸屬感的 O 人
多數人都熟悉卡爾.榮格(Carl Jung)提出的概念:「外向者」(extrovert,簡稱 E 人,即向外看的人)與「內向者」(introvert,簡稱 I 人,即向內看的人),這些名詞如今已成為大眾心理學用語的一部分。
但像我這樣的人,既不是朝內,也不是向外,我們很少與他人的方向一致。因此我創造了 Otrovert 一詞,簡稱 O 人。在西班牙文中(語源可追溯至拉丁文),「otro」意指「他者」,「vert」則是「方向」。
從字面來看,otrovert 就是「看著不同方向的人」。
我們的社會非常強調群體與歸屬的好處,背後的原因其來有自,尤其在這個時代,愈來愈多人表示飽受孤單、疏離與無法交流的痛苦…在現代社會中,「部落意識」並不會讓人感到更為安全、更有連結或對生活更加滿足。只要看看當今日益對立的政治局勢,就會明白事實正好相反。
即便如此,在一個高度推崇「參與」與「服從」的世界裡,O 人往往被視為問題人物,總是遭勸說要「配合大家」、「融入團隊」,也就是將自己真正的「無歸屬」本性擱置一旁,融入群體之中。偏偏 O 人在一對一互動時,可以很健談外向,展現社交能力,因此往往讓人困惑:為什麼他們對團體活動興趣缺缺‧‧‧‧‧‧
但對他們來說,設法合群、成為團體的一份子,體會「在一起」的感覺,其實是徒勞無功。 因為他們本質上對群體沒有歸屬感,即使獲得邀請或肯定,也無法真正感受到自己是當中的一份子‧‧‧‧‧‧
這正是身為 O 人的最大益處:一旦你能接受、理解自己是誰,就不再被群體成員身分帶來的龐大社會期待所限制。
當你對任何特定群體都沒有歸屬的渴望,你的自我價值感就不會受到群體的認可所制約。你不需要附和多數人的觀點、立場或意見。你可以在個別的人際關係中享受親密與連結,同時擺脫要將群體置於自我之上的社會壓力,也不用犧牲個人需求來滿足群體需求。你會學會分辨,哪些是天生就了解的信念,哪些只是從小被灌輸的教條。
最重要的是,你唯一的思考方式就是獨立思考。
不依靠群體決定人生的幸福
這就是本書的主軸,用意在說明一旦脫離群體的框架生活,所帶來的巨大自由與滿足感,同時突顯 O 人的視角對這個世界貢獻的非凡價值。當然,傳統觀念對於維持穩定實屬必要,然而,若要有進步,突破性的想法不可或缺。與其排斥,我們該學著加以包容,正如佛洛伊德所說:「凡是思想領域的重大決定,以及關鍵的發現與解決方案,往往只誕生於獨自思索的時刻。」
無論你是否為 O 人,這輩子最持久的關係,永遠是你與自己之間的關係。 藉由強化這段關係,你同時也能夠獲得更多內在心理空間與能量,更加深刻地理解,並且與其他人建立連結。
把人生交給群體來審視,最終只會讓你失去主導自己幸福的能力,正如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所寫:「自由,就是願意為自己負責。」我衷心希望,本書會幫助你擁有屬於你內在的自由。
(本文摘自《非群是種天賦》,天下雜誌出版)
